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审美感知是美感的“门户”,它在审美活动中起具象作用,让对象在主体头脑中“安家落户”,人的视觉、听觉是美的感官,在审美感知中起主导作用,而味觉、嗅觉等则起辅助作用,其原因在于它的“人化”程度高一些,较多地失去了那种受肉体欲望、物质功利支配的性质。审美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它可以让欣赏者在审美的世界里自由的翱翔。审美想象有再造性的与创造性的两种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审美感知方面。儿童与成人不同。具有直观性。象征性,选择性,同一性,游戏性的特征。根据儿童审美感知的特点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的目标是,如何使世界的本质直接显现。语言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符号构造的,意识也被符号所支配。因此,在现实领域,世界作为对象并不能直接呈现,它必须经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要实现现象学的直观,要求语言符号必须具备这样几种特性:第一,它应该具有意象性,如此才能破除语言符号的抽象性,使存在作为现象呈现。第二,它应该具有主体间性,如此才能使我与世界同一,实现本质直观。第三,它应该具有超越性,从而能够显现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质。具备了以上三种特性的语言符号,也就具有了现象性。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只能是审美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4.
移情说是19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中影响很大的一种学说,它在今天我们考察审美现象和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的内涵、特征、产生条件及与之相对应的抽象等进行理论界定,将有助于阐释移情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位置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形成性评估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多种理论的影响,强调师生关系协商合作和信息互动,是融教、学、评为有机整体的评估理念和实践方式,是教师发现教学中师生感知失配现象的有效方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形成性评估,减少课堂中的感知失配,从而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审美的现象性与建立审美现象学之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应该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揭示存在意义的方法论。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体验揭示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审美就是现象的构成及"现象学还原"。具体说,审美体验(理解和同情)即意向性,审美意象即现象,美感经验即本质还原,审美范畴表达了审美的意义,从而也就是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审美活动尽管受直觉、情感、非理性和无意识等因素的作用,但总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而具有理智性。具体而言,理性,是审美的客观基础;认识,是审美的前提和灵魂;思维,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有机因素。这是审美理智性的三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 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都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论的边界与教学的审美性 关于教学论的研究,目前已经向超越知识论的教学方向发展,并有逐步扩大教学论研究范畴的趋势。在这个视域下,教学论从传递式的教学不断向更为宽阔的领域扩张,先是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向培养能力和个性的教学发展,诸如研究知识的建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等,这种扩张还在不断继续进行,从关切能力和个性的教学继而向审美和文化的领域扩张。这种扩张趋势,从杜威为首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开始,逐步出现以社会、传统文化和生活世界为基础的更为宏观的教学论的研究路向。布鲁纳的教学论恩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哲学的推动下,教学论正在进行看深刻的检讨和转向。一是超越知识论的束缚,进入艺术和审美的轨道;二是教学审美观和艺术现自身的反思,教学的审美取向开始立指人的意义世界,以及内在的心灵体验和精神过程。这两种转向相互影响,互为动力,促使教学论放弃传统的审美立场和艺术尺度,通向一个新的审美和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1.
唐宋词存在同调异名或一调多名现象,源于词调易名,涉及词人更改调名的改易方式、文化心理等方面。本文归纳词调易名的缘起主要有词人与伶人间的交流、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情感表达以及宗教思想的影响,并探讨同调异名的审美意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克莱德·E·柯伦语) 人们普遍承认,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艺术性究竟如何体现?现有诸教学原则却无一条是强调教学艺术性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同志也曾注意到审美性,但大都是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保持恰到好处的心理距离,主体移注情感是“观止”现象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在“观止”境界里,主体以超越时空、超越认知、物我合一的状态为存在形式,心理过程和正常状态采取迥然相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诸如感知的肤浅、平庸、迟钝乃至麻木等感知障碍现象。其产生原因虽十分复杂,但至少与割断事物联系、阻断理性思维渗入、艺术感知中缺少形象思维、缺乏情感移入以及感知定势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审美性教学对教师自身具有重大的主体性意义。审美性教学是教师主动发掘审美因素,进行审美领悟,实施审美设计的过程。审美性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教师自觉将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反过来会增加教师的成功体验,促进教师的自主化、专业化成长。应大力倡导审美性教学,发展与弘扬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诞生起就扮演了一种"秩序中他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使其具备鲜明的批判色彩,为了保持这种批判品格,审美现代性呈现出"双重自反性"特征:一是结构自反性,矛头指向现代性;一是自我自反性,矛头指向其自身。这两种自反性的辩证关系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张希振 《文教资料》2006,(13):79-80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努力,值得关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  相似文献   

18.
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之所以是一种艺术,是因为教师不论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还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都不是一般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个人审美性、技巧性很强的复杂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细致观察和耐心实践才能获得的。它不但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还要有一种有感染力的情趣,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心灵;它不但需要饱含一种意蕴和哲理,而且需要引起学生的思索,启迪学生的聪慧。语文教学之所以是一种艺术,还因为教师的讲授不仅需要依赖于抽象的巡辑思维来证明观点,而且又  相似文献   

19.
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指教师娴熟地运用语言的机智、出神入化的演说、完美严密的推导等。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给学生带来浓郁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内容包含着积极的思想教育和健康的情感滋润上,而且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美育作用上。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艺术化地运用启迪语、诱导语、讲授语、阐释语、鼓励语、批评语、表扬语等教学语言,可以促使学生自信、自强、自悟、自得。增强语言的教育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流程中融洽畅达的沟通美、新鲜有趣的导入美、天衣无缝的衔接美、动静交错的起伏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以及耐人寻味的结语美等形式贯穿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和理智美的形态之中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的美,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言语与美学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蒋辅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努力,值得关注。(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