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陈婷婷 《考试周刊》2012,(72):27-28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多民族政权,所以其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契丹族本土原始宗教信仰与外来儒、佛、道三教相结合,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契丹族像许多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图腾、祖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随着建国前后汉族、渤海等各民族人口的迁入,儒、佛、道三教也逐渐传播到了辽朝。神册三年(918年)五月辽太祖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嘲。四年(919年)“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体现了统治者推行三教并立的政策,最终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辽上京地区是契丹族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地区的儒、佛、道三教兴起相对较早,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2.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为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日常生活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进行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  相似文献   

3.
不变应万变     
有一位名叫寿州道树的禅师,建了一座寺院,院址恰与道士的道观为邻。道上们看到寺院建在道观旁边,心里很不高兴,想逼道树禅师把寺院迁走。于是,他们每天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以法术将佛寺中的年轻沙弥们全都吓走了。  相似文献   

4.
奇台县域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聚居成邑,移民群体的定居生存活动形成土著社会。清末民初的奇台县域众多的佛寺道观庙宇伴随着边疆社会的形成,围绕佛寺道观庙宇广泛而多样的民间信仰活动构成当时城乡社区秩序的稳定结构,促进了边疆移民土著化社会的建构。佛寺道观及相应的民间信仰构成了奇台县域移民土著化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5.
由于宋代特定的历史因素,在士大夫之间普遍存在着隐逸倾向。其表现有士大夫多以“某某居士”为其名号;许多士大夫观佛寺,游道观,看佛道之书,与僧侣道友交往密切;不少士大夫文学作品透露着浓厚的隐逸思想;士大夫生活中的一切风景、官署、斋室等都与吏隐之名联系起来;不少的士大夫有着或长或短的隐退经历。  相似文献   

6.
雄王时代褚童子学佛道之说及一些出土的古文物、民间传说、留迹文物等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元前2世纪之前佛教开始传到越南。本文依据古代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阿育王建筑佛寺塔与越南佛教的关系及一些相关材料,来讨论阿育王时代印度佛教在越南的传播,既有助于越南佛教历史研究,也为中、越佛教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相似文献   

8.
中唐时期,禅宗作为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宗派,有了更多为中国士大夫阶层接受的可能。元稹作为宏大时代下的生命个体,一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其家庭境况,还是在宦海浮沉中的独特生命体验,都促使其与佛教发生关联。在这样的情形下,元稹诗中表现出以参赏佛寺、交游佛僧以及援引佛理入诗等为代表的佛教书写情况。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佛道诗占其存诗总数的五分之一,这类诗表现了孟浩然对佛道的向往及其领悟佛法大义的感受,尤其通过渲染环境的幽绝静谧传达出其坐忘入定之心,这类诗的成功是与佛道的妙悟对孟浩然的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李群玉抒写佛寺风光、与释子交游、咏赞佛祖的诗作30首左右。宣传佛教义理,表达皈依愿望。诗人向佛,以释补儒,其互补特征表现为随机变化、个人本位等等。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人周朴在福州的流寓生活及其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唐入闽诗人当中,周朴是在福州较有影响的一位。他的诗句在福州僧寺道观中广为流传,其慷慨赴义的气节为时人所尊崇。与晚唐其他苦吟诗人相比,他的诗歌反映的内容较广,独具特色,意境浑厚深沉。  相似文献   

12.
台州负山枕海,于明前经历了一个千年之久的发展历程。自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问世而使天台山名扬天下起,台州山水便以特有的硬气与灵气进入中国文学的审美视野。从汉魏六朝到南北两宋,历代诗辞歌赋、野史笔记,一方面立足于台州的历史真实,勾勒出台州府名山、名僧、名道士的宗教面貌.另一方面则充分展现其作为海角边境、贬谪之地的文化特质,同时也留下了台州市井街头盐酒发达、满城内外求仕成风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13.
皎然一生深受如来清净禅的影响。皎然诗的诗味在于指向诗歌内在的禅意的悠远的心境,从而在整体风格意境上表现出清悠的特点。受如来清净禅影响,皎然为中国诗史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表达禅意的悠远的心境的月,这一新的月意象的出现在视境和心境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月意象所隐含的"感物(事)"模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从现存唐代诗僧的诗作来看,僧诗中与生活场域也即居处相关的作品较多。这些诗提到的诗僧居处有三类:一是山林与江湖,即大自然;二是禅院,也就是诗僧的起居之处;三是厨房。唐代诗僧们在这些场域之中禅意地栖居。生活场域对诗僧及其诗歌创作而言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其一在于它影响了诗僧的诗风,其二在于它是僧、诗、禅交融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16.
论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极为复杂,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宗教的影响,包括儒教的"无道则隐"、佛教的超脱尘世苦、道教的逍遥人生的影响;二是历史上消极遁世者的影响;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孟浩然游访寺庙、道观的活动对他隐逸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寓惠创作四"多"两"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创作上“四多”“两少”:与程正辅的诗书居多,赞王朝云的诗词居多,与僧道唱和的诗居多,《和陶诗》居多;与子由唱和的诗居少;词居少。造成这四“多”两“少”的主要原因是:惠州时期是生活极端困难、一生中思想最为苦闷的时期,因而只能叙写身边小事以自娱。  相似文献   

18.
北魏宦官主持参与的佛教寺院建设和造像工程主要有三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其他工程;立僧尼寺。他们修建寺庙并不完全出于宗教目的,更主要是政治目的;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决定其在寺庙修建中的特殊地位,致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宦官们在建筑、规划和雕刻等方面的特长,为其扮演将作大匠角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兰亭诗人群体及《兰亭诗》《序》产生于东晋中叶,道、释、玄、儒种种理念交织于此,乐天知命、顺应自然的新型生死观念成熟于此,山水之美的发现与入诗发轫于此。作为一组大型诗群,《兰亭诗》的出现反映着东晋中叶悄然发生的诗格嬗变与新型时代心理之凝成,其流风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名山武当山的宫观建筑.其宏观设计的指导思想受到天地交感。与天地合德.朝天敬神,如登仙境,顺应自然,融于山林道教义理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