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戈 《出版参考》2010,(1):16-17
很希望自己是一棵树,守静、向光、安然,敏感的神经末梢,触着流云和微风,窃窃的欢喜。脚下踩着最卑贱的泥,很踏实。还有,每一天都在隐秘成长。想做树的人比比皆是:陈丹燕说她来世想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长在全欧洲最醇美的阳光下,一个向阳的山坡上,她倒是满会选地方的,当德国的天空开始阴霾密布,  相似文献   

2.
好运设计     
我想.倘有来世.我先要占住几项先天的优越: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的和不走运的。譬如说一个人很笨.这该怨他自己吗?然而由此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却完全要由他自己负责——饱受了轻蔑终也不知这事到底该怨谁。再譬如说.一个人生来就丑.相当丑.再怎么想办法去美容都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3.
郭笑莹 《大观周刊》2012,(16):168-168
每一次看官崎骏的作品都会被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每一幅画面都吸引着我的眼球,使我更加喜欢动画,也加深了我想做动画的欲望。我想这些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受正是因为我了解他的作品。官氏作品的主题一贯很统一,他笔下的主角(人物或动物)都处在社会与自然的冲突之中,而每一部作品都可以为现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做现成教材。如:《萤火虫之墓》——对和平的渴望;《龙猫》——回到童年的故乡;《平成狸合战》(狸猫物语)——自然与人类的战争;《天空之城》——新旧结合的欲望。  相似文献   

4.
编家四忌     
编家四忌王建辉【武汉】我有时这样想,文章不要考虑开头,有话就说可也。这就直奔主题了。做编辑有四忌─——忌不爱书。从正面说,编书人首先得是一个爱书人。其实这并非我的发明。叶灵凤说过他是一个爱书人。陈原也说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要是一个爱书人,这是做好社长总...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6.
《报刊之友》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7.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8.
岗位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通过“学时代楷模刘义权、在本职岗位做贡献”学习活动,使我对岗位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笔者前不久借开会之机到成都军区的一个主题教育试点单位调研,遇到一位善做思想工作的指导员,很想知道他有什么秘诀。最后,还是一位战士的话让我恍然:“他知道我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10.
幸福的哲学     
朋友们好!很高兴回到了我的家乡。今天,我在家乡上海和我的老乡及朋友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今天我是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  相似文献   

11.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12.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人民的朋友     
一个星期天,我在北京市的大街上漫步。天气很美。蔚蓝的天空蒙着一层白纱,洁净而清爽。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柔和的阳光使你不感到灼热,而是在抚摸着你的脸,它不使你感到疲惫,而是兴奋。在这样的日子里,而且又是星期天,未必有人想呆在家里。所以我也像成千成万的北京市民一样来逛大街了。天安门广场分外热闹。在明朗的秋阳照耀下,首都的心臟——中国古老的天安门广场显得分外雄伟壮丽。人们纷纷到这个广场来欣赏举世无匹的汉白玉栏  相似文献   

14.
闲暇之余到图书大厦。一本《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吸引了我。这本畅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试想一下。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做事完美。就必须注重细节。要想做好每一个细节。就必须有一个好习惯。  相似文献   

15.
最佳消费者     
服装店是危险的地方,我想我不应该轻易进去,可是路过那家专卖店时,又忍不住推门而人,也许不会遇到我喜欢的衣服——后来再想这句话真是自欺欺人,要是那样更没必要进去,然而我进去了,遇见了,又一场宿命的失足。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前,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部书,叫《谈美书简》,里边说过这么两句话,印象很深,对我启发很大。第一句话是:“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第二句话是:“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我想,这两句话,对我们研究翻译同样有用。做文学翻译,不能对原作之美熟视无睹,翻译失却了原作的美,无异于断其生命;做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不能不对美学有所关注,忽视了美学,文学翻译研究至少是不完整的。美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研究文学翻译美学,我一直有一种担心,怕这种研究或流于概念,或流于玄虚,给  相似文献   

17.
<正>我想从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开始——《做新闻》中研究的电视台以及电视台拥有的报纸,我是如何入场的?当初,我给媒体公司的总裁打电话,说我得到一项全国性研究资助,而我对研究新闻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很感兴趣,因为这项工作很困难,尤其在有很多人批评媒体时,研究媒体人的工作更加重要。这位总裁就把我介绍给电视公司的负责人了。  相似文献   

18.
兰台抒感     
雷锡高 《湖北档案》2008,(10):29-29
(一) 服务民生任我巡,兰台谁说不精神? 无私奉献清贫乐,来世还为档案人.  相似文献   

19.
写一篇文章,想一个问题,找一点结论,这种化约主义倾向,明知要不得,可是依然为之。理由只有一个,要是不这样做,结果可想而知。编者会破眉头,文章没有主心骨;读者更要抱怨,这篇东西是散架的。  相似文献   

20.
失业万岁     
我经历了生平最短的一段职业生涯:14天。连同事都还没有来得及认全。去过一次食堂,因为去晚了没有享受到12块钱一次的自助餐,吃了7块钱一份但是足够两个人吃的鱼香肉丝。起过一次大早,7点多出门的时候看到公交车站里入手一个煎饼,我想了想,我应该做一个合群的人,所以也买了一个,加了俩鸡蛋俩火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