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大学生主体呈现出愈益丰富的内涵和类型.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要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重视激发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评价机制建设,在大学生工作体系创新中培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相似文献   

2.
聂莹 《长治学院学报》2011,28(4):110-113
作为教育主体观的新范式,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飞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嬗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立论,超越了其对主体和主体间关系的理解,实现了由"占有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的转变,实现了由"我-它"世界向"我-你"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面对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与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导致教育效率的增强,教育效果的提高、教育空间的拓展,受教育者主体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政工作来说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的网上思想渗透与文化侵蚀,网上垃圾信息的毒害,以及网络社会的无序对思政工作的影响等。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关注、研究、管理好网络,借助网络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治理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必然趋势。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范畴、多元治理主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借鉴、治理价值生成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三方面,阐释治理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适用性。在把握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学术渗透、“去中心化”悖论的内在局限和缺乏个案、实践双重研究的融合逻辑基础上,以“优化主体—激活价值—拓展工具”为理论框架,系统化构建治理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路创新:一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元治理研究和挖掘市场、社会组织及媒介潜能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二是激活思想政治教育者价值创造、教育对象价值生成和教育环境价值建构;三是推进法治、智治、自治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原则;在教育观念上树立"双主体观"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误区的根本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务实创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原则;在教育观念上树立"双主体观"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误区的根本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务实创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进行了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间交往思想是本项研究的指导思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走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以及主体和客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社会功能出发,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述关系主体的意义,阐释关系客体的内涵,为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社会理论基础,为提高其有效性创造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者。一些人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观点的前提并不牢固,人不仅能作为主体,而且能作为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的确大量存在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大量地或主要地存在于学校与教师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除了教师之外,国家、政党、社会、家庭等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还是具有客体性的主体,要抓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抓好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抓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接受(继续)教育。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方面,要在加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不仅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而且还能检验它。  相似文献   

10.
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存在着四个基本的价值主体:国家、执政党、社会和个体,各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在当前中国语境下,执政党的价值取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最为强大和直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不同价值主体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使之处在相对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水平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既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的重要思路,也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在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之时,不仅注重受教者知识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思想政治意识的培育也越发关注。因此,基于"人本"思想,以确保主体意识思维科学为前提,构建主体间性思政教育途径,从而保证受教者思想意识明确,能准确分辨社会发展动向,科学认清政府政策实质,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自身能力,明确历史责任,进而发愤图强,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基于此,为保证高校主体间性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从明晰主体间性思政教育的概念入手,认清网络媒介载体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并从环境建设、教育优化的视角,打造基于网络媒介载体下的高校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善用“大思政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既要加强思政课主渠道教学改革的创新,也要扎实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要实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则需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不断推进二者在育人主体、机制、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切实加以改进。而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当前,尤其要着力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任务观、主体观、方法观和质量观。即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确立教育者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创新并改进思政教育方法是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行了创新和变革,使在线教学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健康发展的重要媒介,使思政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载体、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相混合的方式,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存在的弊端,凸显学生主体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此,结合学生主体的内涵,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一方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另一方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研究,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接受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加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实效。而目前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表现消极,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很好地体现。本文通过探究增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主体地位的路径来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主体间性精神实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二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客体,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从理论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引起我们充分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实践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教育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我国少数民族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教育始终是与国家统一的教育政策结合在一起的,特别就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维而言,其始终走在国家关注的主体教育视野之内。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的目标指向,即诞生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视域下,围绕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民族生思政教育这一主体,旨在寻找出符合民族高等教育规律、体现民族高等教育特色且可创新性地实现“美美与共”这一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运行模式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需要向“话语主体的研究”转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转换能力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话语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恰当、自如地调控、转化自己话语的能力,根据社会外部情况的变化、对象群体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能够及时应变的调整不同类型的话语,最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话语转换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的重要走向,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不同类型话语的理解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观情境的感受力,构建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主体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的挖掘,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活动过程中得以确认和生成的,而且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背后的政治集团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体存在形式不同,但它们属于整体范畴,需要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