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空间道德虚无主义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弱化人的主体地位,动摇人的意识。冲击着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我们,必须加深对网络空间道德虚无主义的认识,只有认识了它的本质,了解了这种道德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我们才能通过制定相对政策控制网络伦理道德虚无主义的发展。从而为我们最终战胜和摆脱网络道德虚无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钱”提的人多了,对道德谈的人少了,相对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比物质文明建设要“疲软”些,正值全国提倡“五个一工程”之际,本人想旧调重弹,谈谈现在许多人认识模糊的社会主义道德问题,希望商榷.自古以来,伦理道德就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社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尚最进步的道德,作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道德传统、并通过无产阶级政党以及所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逐步丰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人主观努力和高校教育引导以及社会、家庭多重作用的结果。加强高校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塑造科学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高校伦理道德教育必须弘扬“主旋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4.
教育和文化:可能的确定和可能的不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教育和文化关系的讨论,引出二者的相关性和断裂性,并对其断裂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展开论述。作者认为产生可能的不确定性有诸多因素,“文化概念和教育现象的模糊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与教育的多元性”是主要原因之一,并以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阿巴提镇小学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孔子修身之道主要内容的诠释,重新发掘孔子伦理道德修养论的精华,并结合现实环境的新特点,对正处在社会转型、社会观念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错综复杂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加以客观分析,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知识的认知、道德行为的规范以及道德实践的实施等各方面能够得到更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对古希腊知识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做了简单阐明,论述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使命:在希腊思想从认识自然万物到认识社会人生的转向中寻求和发现真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通过对“知识即美德”的解读,在试图为西方人的道德生活寻求和奠定一个确定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比较了那同一时期中国伦理道德也面临的从自然风俗习惯向社会人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西北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伦理道德。“一体”表征的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各民族的紧密团结、相互学习、不断交流;“多元”则反映了我国特有的民族关系和历史进程。汉民族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居于核心地位,这直接影响着西北各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形成。这种伦理道德上的一体化从都讲求仁慈,强调、注重个人修养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公民道德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也创造了精神条件。目前.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道德倒退的“代价论”属于认识上的偏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上需要兼顾“适应”与“超越”两个方面。区分公民道德建设内在机制的三个层次.亦即道德规范、伦理道德原则和信仰价值对于正确理解和实践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建设,他在许多方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思想,为我国道德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他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建设、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培养“四有”新人等问题,邓小平对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对中国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毁灭性攻击。他通过对封建旧礼教、旧伦理道德的批判,阐明道德革命的必要性;通过对新道德的张扬,提出了构筑新道德的根本途径及其基本轮廓。陈独秀关于道德革命的思想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打破了定孔学于一尊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儿童研究不是一个纯粹的方法或技术应用问题,它同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特别是以身心发展水平较低的年幼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因其对象的特殊性会面临更复杂的道德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在解析儿童研究中的道德内涵的基础上,试图建构儿童研究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同时对研究者在研究中如何保持良好的道德风范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外在的道德强制虽可以产生道德行为,但产生不了道德自觉。社会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个人才能在不被监督的情况下其言行也能合乎道德的要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国民的道德素质才能得到名副其实的提高。道德内化的途径形式多样,诸如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等。但这些途径只有在道德本身以情感人的前提下才能水到渠成。那么,探讨“情”与人生的关系以及道德“以情动人”必要性和方式,这对于道德走出目前的困境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德和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两人关于道德律的先验根据、善恶的根源、为善去恶的可能性有共同处,其内在成分、经验知识关系、实在性论证有差异性。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模糊语义现象甚为普遍,本文以深受人们喜爱的维吾尔族传奇人物阿凡提为对象,通过对《阿凡提故事大全》中模糊词的分析,力图阐述模糊词在语义表达上所起到的意想不到的作用,并探讨模糊词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道德危机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是网络道德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网络交往伦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包括自由、开放与规范、秩序、理性的统一,公共意识与个体文化自觉的统一,对数字的尊重,有限共享与互惠的统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面向以网络文化为交往媒介的网络交往伦理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道德何以可能?康德指出道德只能根源于理性,叔本华却发现理性与道德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叔本华对康德的道德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和继承,为其建构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分别独立化、绝对化地构成了科学的伦理学的三大不可分离、独立的部分:元伦理学是将伦理学的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方法)部分以偏概全、独立成为伦理学的结果,其错误主要在于脱离规范伦理研究,因而使伦理学失去了目的和意义;规范伦理学则是将伦理学的规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部分以偏概全、独立成为伦理学的结果,其错误主要在于脱离元伦理研究,因而使伦理学失去了科学方法;美德伦理学无非是夸大伦理学的美德伦理(优良道德之实现)部分的结果,其错误主要在于美德中心论,颠倒了美德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总和。汲取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建立高校师德修养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提升高校师德素质,强化高校师德修养,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20.
“公平”抑或“美善”——道德教育哲学基础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将道德的核心建基于利益平等抑或公平,都始终是在群体伦理规范的意义上谈论个体道德价值,这只能将个体内在道德尺度引向道德之外的利益比较的物质层面,而不能有效逼近人们心中的价值核心——爱或美善。个体的道德实践不是对群体伦理规范本身的刻意满足,也不是为了寻求个体之间的利益平等抑或公平,而是出于保持自身行为美善的精神需求。爱或美善是一切道德实践得以可能和一切道德规范得以生成的价值前提,道德实践是一种建立在道德自足(自爱)基础上的价值选择。道德教育的价值使命在于使人养成对其内在固有的美善法则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