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对自己性分深刻体认的基础上,选择躬耕的生命实践,以儒家德性自励的工夫去实现道家玄远的本体追求,在平实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达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对“道”的态度是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他的空间追求上:方位的敏感表明对界限内空间掌控心理,对“心闲”的喜爱代表心理空间的追求,桃花源的空间模式代表中国人内向型的空间拓展,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则表明对规则的依违态度。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对自己性分深刻体认的基础上,选择躬耕的生命实践,以儒家德性自励的工夫去实现道家玄远的本体追求,在平实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达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丁晓宝  陈雄 《文教资料》2013,(20):79-81
“中庸”不是什么都不做,更不是“和稀泥”,而是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顺其恰到好处而为之。“中庸”作为“德”,可谓“其至矣乎”。它表现于外就是行礼乐,表现于内就是修仁义,是为政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中庸”的修养,最终可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实际上正是一种“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7.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对"道"的态度是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他的空间追求上:方位的敏感表明对界限内空间掌控心理,对"心闲"的喜爱代表心理空间的追求,桃花源的空间模式代表中国人内向型的空间拓展,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则表明对规则的依违态度.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中庸与“中道”思想的比较,阐述了“中”是二思想的共同基点,具体体现在“中”的涵义的界定、标准的规定、评价、实现的态度以及实现的方式五个方面;对二思想的少许差异之处加以说明:阐释了“中庸”与“中道”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庸”、“中和”,皆为儒家思想精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和追求。“中庸”由孔子首倡,但孔子并未就此进行阐释。历代都有关于这两者的不同阐释,“中和”为“人道”,“中庸”为“天道”,两者共同组成了“道”。“中庸”之“中”为“中和”之意,是将“人道”推及到万物,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行为方法论、道德修养论与德性政治论等方面.中庸之道的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时中与和而不同是行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但对这些思想的践行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表现不同;中庸之道潜移默化为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修养规范,主要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慎独”等方面;中庸之道的中正、适度等内涵上升为一种德行和德性政治,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德性政治论最终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可慨括为以“致中和”为思想主旨,以“至诚之道”为实现路径,以“慎独与固执”为修道方法,以“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经权损益”、“和而不同”为主要原则。挖掘中庸思想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是自发状态中的"性","中节"之"和"是自觉中的"道",以礼节性达于道,是谓"中庸之德".道不远人,就在人伦日用之中."极高明而道中庸",以超越的精神,做日常平凡的事情,也具有不平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在继承古希腊传统中道思想和结合当时现实社会状况的基础上 ,经过理论论证的系统化的学说 ,它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从该思想的历史溯源、含义及其在城邦政治中的体现三方面进行论述 ,这对于把握以“中道”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和理解西方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始终。中庸精神赋予了孔子的仁、礼等思想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透过中庸精神,孔子天人贯通的圣人气象得以呈现。孔子的中庸精神在两千余载后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家中庸之道争议始终未断,其中有些见解似欠公允。中庸作为一种伦理化的世界观、虽有着特定的历史局局限性与缺陷,但其中丰富的道德内涵及独特的辩证法思想仍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完善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个重亲情和友情的人。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他的人品和诗作始终采用舒缓、中庸的基调。其可贵之处,尤其在于他并不因身前的荣光走向沉溺世好,而是在呼应时代风尚的同时,保持了独立而超越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极富宗教与哲学意味的儒家经典,《中庸》对儒家的天人观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释.在"天命之谓性"观念的指引下,《中庸》以"诚"贯通天人,揭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内涵.就其实质而言,《中庸》所标举的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的或道德的关系,是以价值关系为纽带形成的超越而内在、内在而超越的关系.《中庸》天人观所透显出的这种特殊品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越发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理论优势和浓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有处中、时中、中和三个涵义。处中指未发的心灵状态,有先验性和形而上学性;时中既指人随时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合乎正道的方法,也指人对正道的持守;中和是理想。庸在理论上和中是一体的,尽管文字上不同。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概念是相异点多于相似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