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市场消费和技术进步的强势推动下,通俗歌曲和短信已成为主流的大众抒情话语。多重话语悖论的存在表明,通俗歌曲歌词和短信在抒情上与身体的关系过度亲密、在审美和精神内涵上显示出同质化平面化的特点,与经典文学抒情话语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作为大众审美文化形态,通俗歌曲和短信仍然有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价值,通俗化、大众化也从来都不是文化艺术的耻辱,需要警惕的只是过度的低俗化或"伪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短信在担负传递信息重任的同时,其自身也成为当下引人注目的大众文化现象。短信话语在内容上可以分为日常、祝福、幽默、创作型短信。作为文学的创作型短信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产物,它不但具有情感隐私性、短小精悍性、语言生动性等特点,同时也包含着后现代艺术中大众化、娱乐性、复制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短信文学经历了由热到冷的急剧变化。大众的热情参与、市场利益的诱导和民间情绪的抒发使其升温迅速;同时,其内容的贫乏、形式的单一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缺失,难以让人对短信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和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呈高度繁荣和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大众传媒为新世纪文学争鸣提供全新的话语平台,"草根性"争鸣得以凸显,一个有助于生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文化生态隐约出现.但作为当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同时也是一个语境诡异的话语场域,新世纪文学争鸣在众声喧哗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秽语的狂欢,体现了理论与批评领域内文学大众化、娱乐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以感伤抒情为主的小说,但由于时代的特点,作家们视野的狭小,生活经验积累的不足,创作想象力的薄弱和难以突破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使其在小说创作中忽视了对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而过分夸大了情感的效用,以致许多小说题材、情节雷同,或所抒情感矫饰、夸张,给人留下了伪抒情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之后,人们在惊呼文学处于边缘化状态的同时,开始寻找文学的出路。随着数字技术的悄然崛起,手机的普及,人们纷纷把眼光投向一种新的文学载体,赋予它一个新的使命,使其成为文学传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那就是——手机短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予短信文学。本文对拯救文学的边缘化现象;文学载体的多元化、媒体化,与传媒的关系:手机短信的影响,对短信文学传播的重要性;短信的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传播的优劣,以及短信文学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垂青的“文学热点”具有事件淹没作品、新闻性淹没文学性的属性,与市场互动的大众媒体凸显和放大了现实生存中极度扩张的“超文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市场文坛”,遮蔽和忽略了现实生存中相对萎缩的“纯文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体制文坛”。文坛图景在生存现实与“媒介化现实”中经历的双重嬗变,呈现了文学大众化、娱乐化的一面,也昭示了新世纪中国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困惑与枢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因其文学活动而名扬解放区内外,成为共产党及平民百姓公推的文艺标兵。关于赵树理文学话语在当时的空前火热,说法很多。文章认为,除了政治因素,赵树理文学文本的特殊性以及它与受众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考察的方面。总的看来,受众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将赵树理文学话语推到了他文学活动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短信文学是21世纪初诞生的新型文学,它独特的文本样式和内在品质丰富着当今的文学园地,也必将推动文学新的发展。短信文学的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离不开大的社会背景,离不开技术进步的优势,也有自身的内在品质及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我们要从多视角透视短信文学的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为西方后现代文化因子的飘入提供了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与心理根源。短信文学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子中是"边缘化写作"所产生的"随笔文化",或称"碎片文化"。无线通讯时代的"无距离"使得短信对人们构成强迫阅读,也加剧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对深度模式的消解,成为一种交互性、临时性、刹那性、偶然性的后现代诗学。短信文学是这一诗学的实践文本。  相似文献   

11.
战争文学创作体现和反映了文化话语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战争文学被用来佐证制度的合法性,而战争史诗及党和群众的关系是论证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学形式。当文化话语从政治上的合法性过渡到法律上的合法性后,制度话语与战争文学之间的紧张感得到缓释,制度话语允许人性话语探索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但人性话语书写受到制度话语和题材局限性的双重钳制,无论是作品的主题深度还是作品影响力都难以和制度话语书写相提并论。加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下战争文学出现了文化市场书写趋向,对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战争文学来说,它把放弃对制度话语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受众的无条件迎合当作了基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起源于晚清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国民"与"新民"概念的提出及其泛化确立了文学大众话语的接受主体,以"开通民智"为核心的启蒙目标的确定使文学变成了政治启蒙的工具,促成了晚清"文学民众化"的潮流的发生。白话报刊的创办和戏剧改良的盛行是晚清"文学民众化"潮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民众化"运动开启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民众化"潮流,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美女作家在身体生理性的张扬中演绎了欲望崇拜的身体伦理,在颠覆偏执于灵魂的宏大叙事的同时走向了偏执于肉体的欲望叙事,但文学思想含量的稀释和文学叙事成规的颠覆都没有成就身体写作的“个体性”。借助身体和性这一强势符号,美女作家和身体写作都迅速加入了大众审美文化的符号大合唱,但由于大众文化场域中的市场意识形态构成过于驳杂和强势,美女作家和身体写作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文学理论批评上,都没能发出足够清晰和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呈高度繁荣和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大众传媒为新世纪文学争鸣提供全新的话语平台,"草根性"争鸣得以凸显,一个有助于生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文化生态隐约出现。但作为当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同时也是一个语境诡异的话语场域,新世纪文学争鸣在众声喧哗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秽语的狂欢,体现了理论与批评领域内文学大众化、娱乐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短信的普遍运用,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短信文学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全新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形成于2002年下半年.其特点表现为:语言生动性、短小精巧性、民问世俗性、流通的便捷性等.如同网络文学一样,短信文学一经产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交际交流和娱乐等方面的一些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短信的普遍运用,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短信文学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全新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形成于2002午下半年。其特点表现为:语言生动性、短小精巧性、民间世俗性、流通的便捷性等。如同网络文学一样,短信文学一经产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交际交流和娱乐等方面的一些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进行考察,从一个侧面对长期困扰文学的审美性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指出左翼文学无论从理论到创作都陷入到了权力话语的漩涡当中,成为功利性较强的文学宣传;但是同时也注意到它并不是完全不具备审美性,只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它所主张的崇高、悲壮的审美原则被无限地放大以致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呈现。并对近来所提出的从宣传学的角度来考查左翼文学的做法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开放程度都在不断的提升,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相互渗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了解他国或者是其他语言地区的文化,对其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将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语境进行展现。简言之,真正的翻译工作,需要将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话语进行系统的构建,这样,翻译所能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才会更加的生动。本文就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话语构建进行基本的探讨,旨在寻找二者构建的重要因素,从而为翻译的进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巫术文化是原始文化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楚辞》为例,反映出巫术文化的神权目的性是"迷狂"的根源,迷狂式的创作催生了古典浪漫主义文学强烈的抒情;进一步看,巫术文化与古典浪漫主义文学存在着辩证互动的关系,巫术思维与艺术思维具有共通之处。这切合"文化诗学"的旨趣,能够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20.
短信文学是一种真正来源于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学形态,它大都是由草根创作,注重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现象或本质,发掘和记录人类具体而实在的日常生活体验。通过对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考察发现,短信文学是一种最本色的对底层生活的自我叙述,标志着底层文学的崛起。短信文学以日常生活为叙事主体,在对日常生活丰富感性的体味和实现其感性满足的过程中,推动着文学理论走向一种生活的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