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子间存在间隙,演示分子间存在空隙的实验有直接法演示和模拟法演示.其中模拟法演示有:将砂子和石子混合后总体积减小,以及将菜籽与大豆混合后总体积减小等.课本中给出的直接演示法是:在一根较长的细玻璃管中注入一半的水,再缓缓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  相似文献   

2.
为了演示物质分子间存在的间隙,中学教材中均采用在一只大试管中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让其混合,根据其体积减小,从而说明物质分子间存在间隙.但那样做,其效果井不太明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其体积减小,并不在于物质分子间存在的间隙,而是在混合过程中液体的流失.为了消除学生这一错觉,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即将大试管改换成容量瓶,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表现出如下的优点:一、现象明显因酒精与水混合,其体积变化很小.如用上下粗细都一样的大试管,所观察出的液面下降不太明显.若改用肚大颈细而长的容量瓶做此实验,在容…  相似文献   

3.
1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是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课本上(华东版)采用的演示实验是:先在一根一端封闭的较长的玻璃管内注入一半水,再缓慢地倒入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让学生观察玻璃管中的液面低下去的办法.实验中,我们用 50 cm长的玻璃管演示,结果发现液面下降还不到 0. 5 cm,后排学生根本看不清.为此,我们在做到实验器材因陋就简,操作简便易行,又能增加可见度的前提下,采用了“放大”法,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实验时,取小广口…  相似文献   

4.
中学的生物课以及一些大中专有关的课程中,对渗透作用的演示常用一个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间放入一根用肠衣、膀胱或羊皮纸封住一端的长颈漏斗或玻璃管,在漏斗或玻璃管内注入一定量的蔗糖溶液(附图—(1))。演示时,烧杯中的清水不断地进入漏斗或玻璃管内,管内的水位增高,以此显示在一个渗透系统中,水分的渗透作用。用这样的演示装置,教师在上课时,还是讲不清渗透现象。为此,我将渗透作用的演示装置作了改进。 演示时,用一个U型玻璃管(附图—(2)),分别从两端同时注入等量的纯水或等浓度的蔗糖溶液,或者一端注入纯水,另一端注入等量的蔗糖溶液,观察U型管,由于U型  相似文献   

5.
做观察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小的实验通常是用量筒量取酒精和水混合后进行观察 .这样操作不仅要几次观察记忆量筒中的液面刻度 ,而且耗费酒精的量较大 .下面所设计的观察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小的实验 ,不仅操作简便 ,耗费酒精量少 ,而且教学视觉效果好 .演示管的制作截取一根内径为 5mm长 1 6mm的直玻璃管 ,磨平两端 .在一端涂上强力粘接剂 ,将一小块铝片粘封在其上 .待粘接剂干后 ,剪去周边多出的铝片 .这样便制成了一支演示管 .演示操作1 .用尖细长嘴滴管吸取约 2mL经过染蓝的水 ,将滴管尖伸入到演示管里至演示管中部位置 .当演示…  相似文献   

6.
"分子间有间隙"实验,有的采用一只大试管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观察其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这样做的效果很差.有人曾用容量瓶代替大试管做此实验,实验效果虽有改善,但现象还是不明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对此实验进行过较大改进,实验效果非常明显,且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用 5 0 0mL的纯净水瓶收集满二氧化碳 ,倒入约一半体积的水 ,盖紧瓶盖 ,振荡 ,塑料瓶被“压”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附图实验装置二、证明分子间有间隔1.取一长 90cm、直径 1cm的粗玻璃管 ,一端封闭 ,外壁套一红色橡胶环作标志 (如附图 )。2 .先向玻璃管内倒入约40cm高的水 (水中可加少量品红 ) ,然后缓缓倒入约 40cm高的酒精。把红色橡皮套移到上液面处 ,仔细观察水和酒精交界处有一明显的界面。3 .用手指堵住管口 ,上下颠倒几次使酒精与水混合均匀。结果液面下降 2cm~ 3cm ,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三、证明氧…  相似文献   

8.
两个效果明显的模拟实验巢湖市夏阁中学储怀祝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第一节有两个演示实验,实验一:“用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二:“酒精的体积加水的体积大于混合后的体积”.在一堂课内完成这一节内容(包括这两个演示实验),因实验所用时间长,且效果并非十...  相似文献   

9.
一、改进的原因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63页"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内容是用水与酒精混合来证明微粒间有空隙,该实验设计是取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用胶头滴管往玻璃管内分别滴加水和酒精并注满,然后用拇指堵住管口来回颠倒数次,观察液面的变化。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存  相似文献   

10.
溶液互溶时体积变化的演示及解法导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演示方法1.1 液体互溶后体积减小(1)在图A所示仪器中,先注入水约占下端玻璃管容积的1/2,再缓慢注入带色酒精至细玻璃管上端,如图B所示。(2)用橡皮塞将上端管口塞紧,将仪器上下连续倒置数次,使内部液体充分混和。  (3)照原样放好,观察细玻璃管中的液面是否下降。1.2 液体互溶后体积增大(1)在图A所示装置中,先注入12体积的二硫化碳,然后注入带色的乙酸乙酯至细玻璃管下端,如图C所示。(2)按上面2的操作方法操作,观察原来空着的玻璃管中是否充满了液体。3 实验原理两种液体相混时,如果溶液中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比纯组分小时,则溶液体…  相似文献   

11.
在演示分子问存在空隙时,常规的做法是用大试管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让其混合后发现体积减小。这样做,效果不太明显,难以让学生信服,甚至有学生怀疑是混合过程中液体振荡溅出,为此,在演示时可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2.
1 加强演示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充分挖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 ,使学生充分领略到物理世界的奥妙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分子间有空隙”时 ,教师可用一细长的玻璃管 ,下端用塞子塞紧 ,先倒入染成红色的水 ,再缓缓注入无色的工业酒精 ,然后把上端也塞紧 ,很明显看到酒精和水分成上下两层 ,这时老师可问学生玻璃管中的液体会不会变少呢 ,接着老师如同魔术师 ,在管外套一根橡皮筋标出酒精的上表面 ,将管子反复颠倒后 ,使学生惊奇地发现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明显减少了 ,在“魔术”中 ,学生就十分信服并牢牢记住了…  相似文献   

13.
学习分子动理论知识时,老师常常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 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缓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降下去了.这个实验直观地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一次,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一个同学忽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刚才降下去的液面和塞子之间是真空吗?  相似文献   

14.
自制液体压强演示器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陈忠贵(430050)本演示器适用于义务教育各种版本的新教材。器材;直径约10厘米,长约50厘米的透明塑料直筒一个(一端开口,且要有一定的强度);内径约为1.5厘米、长约8厘米的玻璃管三个(两端开口);502胶、橡...  相似文献   

15.
《毛细现象》这一课是小学实验课本4年级下学期第10课的内容。所谓毛细现象是含有细微缝隙的物体与液体接触时,在浸润情况下,液体沿缝隙上升或渗入的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课本中一般采用各种玻璃管作毛细实验,但是由于玻璃管缝隙过大,此实验不易成功,毛细现象不很明显,而且许多学校仪器配备上也无玻璃毛细管,所以此实验方法不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演示毛细现象的方法,此实验效果明显,材料简单易找,并且在学校易于操作实验。 具体操作方法是:选取三根粗细,长短相同的玻璃管(或塑料针管去头),在玻璃管的一端放入一小团棉花,可防止管内物品漏出;在玻璃管的另一端分别放入粗砂、细砂、和小石子,(用白砂子效果更明显)。把三个玻璃管同时放入装有染成红色的液体酒精的盘中(或水槽中),学生做时可用红墨水代替酒精,从玻璃管透明外壁即可看  相似文献   

16.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全一册教材(人教版)第二章25页论述分子的基本性质时讲到: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为了证明这一点,课本选用了"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把酒精与水混合时体积缩小解释为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分子相互填补间隙所致.在除教材之外的其它教学参考书也是经常看到类似的例子.但事实上,有不少液体相互混合时,体积却是增大的,这显然不能用上述原因解释.那么,两种液体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情况究竟如何?引起体积变化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根据近代溶液热力学的研究可知,溶液是多组分均相体系,溶液的组成可以…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 (必修 )第一册学生实验验证玻意耳定律 ,教材中方法不符合实验的可操作性、直观性原则 ,不能简明地突出此实验目的。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验 :图 11、刻度尺  2、水银柱3、空气柱1 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演示  如图 1所示 ,是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 ,用金属夹子固定在带有毫米刻度尺上。管内有一段被水银柱封闭的空气柱 ,管子内径均匀时可用长度来表示此空气柱体积。管内气体压强在玻璃管取不同倾斜角时有不同数值。玻璃管取不同倾斜角度时 ,被封闭的空气柱体积和压强也随着改变。计算每一对压强和体积乘积 ,可验证玻意耳—马…  相似文献   

18.
白磷和红磷是磷单质中最常见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中,在第一章《氮族元素》里讲到了磷。其中有一个演示实验为:红磷加热至416℃时升华冷凝转化为白磷。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在长玻璃管的中部放少量红磷,玻璃管的一端用软木塞或湿纸团塞紧,另一端敞开(如图1)。先均匀加热红磷周围的玻璃管,然后在放红磷的地方加强热。可以看到,加热后,玻璃管内有黄色蒸气产生,并且在玻璃管内壁冷的地方有黄色固体附着,此固体即为白磷。开始加热红磷周围的玻璃管,目的是赶尽玻璃管…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浮力》一章中新增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内容。其中演示实验暂时没有现成的仪器,且农村中学的课室也没有装设水龙头,我们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对该实验作了一些改进,利用现有的器材使演示在课室能够成功进行。1器材a.600mL矿泉水瓶1只,在侧面下方开一个小孔。b.大三通玻璃管2支,内径0.67cm;小三通玻璃管1支,内径0.34cm。c.直玻璃管3支,长约30~35cm,内径0.62cm。d.作连接用的硬橡皮管6段,每段长约6cm。e.胶头滴管…  相似文献   

20.
"分子之间有间隙"的实验中,100ml的水和100ml酒精混合,现象很不明显.而且,液体在两个量筒之间倾倒,难免会有少量液体沾在量筒内壁,不能全部倒入另一个量筒,学生会误认为总体积略少于200ml是因为一部分液体沾在量筒内壁的缘故.为此,我对该演示实验做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