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课程知识特性的认识有助于人们理解课程的实质,便于教育者科学设计、实施和管理课程。人类的知识在经过一定的课程生成机制转变为课程知识之后,其特性有一定的改变。综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高校的课程知识有以下特性:高校课程知识是“被诠释”和“被赋予期待”的人类知识;高校课程知识是“被有用化”的人类知识;高校课程知识是“被标准化”的人类知识。  相似文献   

2.
黄聚宝 《教学月刊》2015,(Z1):30-33
一、引言知识是课程的一个核心内容,因此,课程改革往往伴随着知识观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的知识观有不同的知识分类。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有学者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如书本、光盘上),即为人类的知识。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即研究如何把人类的知识处理和转换为个体的知识。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  相似文献   

3.
覃丽娟 《考试周刊》2007,(18):32-33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制约。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4.
试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知识与学生相统一原则 从制约课程的外部环境来看,社会、知识与学生是三大重要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教育目标来制约课程,它要求学校课程最终能达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的。课程改革必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课程为完成这种目标就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课程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中精选出最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基本内容,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加以组织。它要求设计好的课程既要反映…  相似文献   

5.
一、“地理 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本次高中地理课程设计 ,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不主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 ,但从知识内容的比重来看 ,“地理 1”还是侧重自然地理 ,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该说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 ,虽相互独立 ,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 :本模块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 2”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 3”主要说明在…  相似文献   

6.
中学历史知识科学一元性的传统认识及其单层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制约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观念性障碍.因此,从现代课程论和现代历史哲学的角度论证中学历史知识的两重性、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双层结构的教学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同时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作为学科课程,语文教学自然要传授和学习语文知识;作为活动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这样,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课程因素。围绕这两个课程因素的认识,语文教学界曾有过一些探讨和争论,如近年来对以往语文教学过分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所谓“知识中心论”的批判;如以“新课标”为导向的有意无意淡化语文知识、强化语文活动的倾向。对于这些批判和倾向,我们要认真分析、理性对待。根据以上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显然构成了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就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孤立地认识,不能简单化地厚此薄彼,必须考察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构成事物的动力因素,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定型。也许,语文教学的规律就包含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这一对最基本课程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找到了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或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来看语文知识的性质。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知识与认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是人类对自己特有的语言现象及其规律认识的结果,是人类在言语活动中对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语文知识包括语...  相似文献   

8.
本从历史的角度和人类知识发展的轨迹出发对综合课程的形成及其发展作了认识论上的考量,指出新综合课程是人类认识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克服分科课程所带来弊端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从现实的纬度对综合课程实施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课程从知识向生活的回归,是一种理想,是一个方向。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进行的超越学科化思维的品德课程重建,拓展了学校"全人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一、品德学科化思维及其影响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是改革开放后脱颖而出的新事物,历经20余年,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其学科化思维也根深蒂固,影响和制约着品德课程从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实践与课程联系不强,缺乏实践相关性的课程学习制约了实践要素向课程体系的注入和整合,从而导致课程体系实践性的下降。为此,基于课程理论探究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模式及其学理性,并以工程硕士(机械工程学科)的课程设计为例,对以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和社会中心的混合课程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专业知识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背景;社会实践中,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重构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性,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知识是课程的一个核心内容,因此,课程改革往往伴随着知识观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的知识观有不同的知识分类。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有学者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如书本、光盘上),即为人类的知识。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即研究如何把人类的知识处理和转换为个体的知识。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1]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创生知识,即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创造生成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网络,使知识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认识论问题进行了反思。文章认为 ,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强调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时 ,不能同时忽视知识掌握 ;任何课程知识的选择都应该考虑到学生、社会和知识三个维度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应该得到深入认识而不是否定 ;应该重构课程知识的权威性或合法性 ;学生知识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考虑到当前人类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廖哲勋 《今日教育》2011,(11):48-51
一、应当把握的基本准则 (一)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设计是否具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课程主要是受社会、学生、知识三大客观因素制约,课程的历史发展是‘三因素’综合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课程受学生、知识、社会三者的制约,处于三者的角力场内。这三者的力量对比决定着课程在此系统内的位置和课程的内部因素。针对学生、知识、社会三者作分析,通过讨论课程角力论、三角形制约模型,构建课程位动态平衡模型,并用以审视各种课程观。  相似文献   

15.
课程知识的社会性分析课程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知识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课程知识特别是课程知识的分配问题,它们都打上了社会学的性质与痕迹。选择什么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就课程类型来看,事实上,潜课程的社会功能就在于社会控制;就课程知识来看,社会如何选择、分配、分类、传递、评价其公共的教育知识,既反映了社会权利的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课程标准是……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知识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经验和认识成果,是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课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国际教育字典》解释为:“学习的进程”。课程既可以指一个学科,也可以指所有学科。现代课程理论把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有人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有人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有人认为课程是学习经验;有人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和社会改造。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流派:一、学科结构课程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应当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学习在国外是以综合课程或合科课程的提法出现的 ,是作为课程结构的一个板块而存在 ;在我国也出现了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只是尚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很明显 ,它是为扭转分科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及其知识的非人性化现象而设置的。“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 ,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 ,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 ,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 ,解决学习过程 ,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教师实然的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取向偏离很大,普遍以应试取向和知识技能取向为主,比较片面和功利。导致这一偏离状态的原因主要有升学考试制约、课程知识缺乏、学校文化氛围影响等。因此,加强教师对所教课程的课程知识理解、赋予教师课程权利、确立评价的积极导向、加强培训的可操作性,是转变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应然课程价值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课程知识的社会性分析 课程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知识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课程知识特别是课程知识的分配问题,它们都打上了社会学的性质与痕迹。选择什么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