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在高考中金榜题名,不仅要考出好的成绩,更要选填好院校或专业志愿。本文结合考生、家长、教师如何正确选报艺术类院校或专业志愿的问题和在选报志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出"四个误区",对如何选报艺术类院校或专业志愿提出"五点建议",供考生、家长和指导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2.
要在高考中金榜题名,不仅要考出好的成绩,更要选填好院校或专业志愿.本文结合考生、家长、教师如何正确选报艺术类院校或专业志愿的问题和在选报志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出"四个误区",对如何选报艺术类院校或专业志愿提出"五点建议",供考生、家长和指导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读者》2013,(2):78-79
家长苦恼:儿子14岁,上初二,平时喜欢运动。我发现最近他很注意自己的外表,经常黏着我,要买名牌运动装。其实,他已经有好几套运动装了,根本不需要。过去因为工作忙,我很少在家,对他有很多愧疚。所以每次回到家,一般他要什么都会满足他。随着年龄的长大,他要的东西越来越贵了。一身名牌运动服将近两千元,咬咬牙,我们也能买得起,可是再这样下去,这个孩子真养不起了。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相似文献   

4.
正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  相似文献   

5.
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上,不少父母是存在误区的。他们认为只要是考试成绩好,就说明学习的知识记得牢,成绩不好就是没有好好学。其实,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只有父母认真分析和帮助,孩子的成绩才有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6.
有了好人缘就是有了好人脉,不仅成年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即使成绩再好也是孤独的舞者.从小就让孩子有个好人缘,能增强孩子未来的竞争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正在为孩子没有人缘而苦恼,为他们的未来而担心.  相似文献   

7.
椰壳效应     
正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错误而并非肯定孩子的成绩。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面对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竟然能愉快地吃下去。同样的道理,与孩子沟通时,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亲子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考的临近,院校的选择也渐渐成为困扰考生们的一个大问题。其实选得好不如选得巧,如果你的成绩不足以上一所名牌大学,那么选择一所独具特色的院校就读其特色专业绝对是上佳的选择。而在全国七百余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就有这样一些院校,虽然整体实力不是最强的,但它们是全国仅此一所而且在某一方面绝对是最具特色的,它们就像芬芳的奇花异草,静静绽放在高校的百花园里,以独有的"花香"赢得了自己在百花园中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有关统计显示,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80%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60%左右。由此可见,第一志愿填报是否得当对于能否被与自己高考成绩相对应的第一个批次院校录取非常关键。录取过程中,省招办按考生志愿对高校投递考生电子档案时,先投第一志愿的考生。同批次所有院校结束第一志愿的录取后,才开始第二志愿的投档(第二志愿投档只对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仍有计划余额的院校)。大多数名牌高校第一志愿线上人数多且分数高,仅第一志愿就可以录满,很少录取第二志愿考生,除非该校预留了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名额,才另当别论。而那些生源比较好的名牌高校,即使预留计划录取第二志愿考生,也会设置志愿级差,抬高第二志愿录取的"门槛"。既然第一志愿的填报十分关键,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报第一志愿呢?下面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许多家长被孩子的"多动"所苦恼,其实许多孩子的"多动"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从小就想当教师,但从未想过要当一名语文教师。我的师范同学都很惊讶,语文成绩平平的薛法根,居然成了语文特级教师。其实,全国小学语文"四大名师"之一的支玉恒老师,原来是个体育老师,改行教的语文。语文学得好,并不一定能教得好。有人说,优等生永远不知道学困生的苦恼,只有学困生才知道看似容易实则艰难的那道坎,才知道解开那个结的独门秘诀。遇到怎么也学不会的学生,我常常回忆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那种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的日  相似文献   

12.
丰梅 《家长》2015,(1):29-31
帮助孩子成长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孩子的成长不是家长能代替的。"天天在家辅导孩子的学习,累死了。""现在小学的题真麻烦,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一道数学题给孩子讲明白了。""我家宝贝做题太粗心了,每次做完作业我检查,总是错几道题。""孩子就愁写作文,每次周末老师留的作文都要我给开个头才写。""我家的孩子更麻烦,每天的作业题都要我给讲一遍,否则一做就错,真没办法。"……这是我身边的几位家有小学生的朋友经常挂在  相似文献   

13.
曲线救国     
我当然也知道很多院校的非类专业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依然主张那些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大胆报考非类专业在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其实是一种基础教育、资格教育,能读大学(最好是好一点的大学)是第一要务,学什么专业则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中国家长对孩子学习乐器的热情,让音乐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各类教琴的老师也是数不胜数。给孩子选个好老师,这个"好"不仅仅是指专业上有多杰出,它还包含了方方面面的要求,比如老师要了解儿童心理,要有一定的音乐教学经验,当然,老师的专业水平也非常重要。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适合琴童的好老师呢?这要从孩子的性格、学琴的目的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老师。一、为孩子通过音乐专业考试如果有计划未来让孩子参加音乐专业的  相似文献   

15.
在大人眼里,听话的孩子是乖孩子、好孩子。在孩子的眼里,也是一样,听话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在有些父母的心里,唯恐一听孩子的话,就把孩子惯坏了,其实想想,孩子处处听我们大人的话,不但没有把我们这些大人"惯"坏,还让我们更加疼爱孩子、关心孩子。  相似文献   

16.
然然很害怕去医院,每次生病带她去医院,就像是经历一场"战斗"。然然一看见医生,就开始哇哇大哭,要是打针,就闹得更厉害。可病总要看的吧!父母既心疼孩子,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一般来说,孩子对医院和医生都没有什么好感,因此带孩子看病是一件令许多父母头痛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学子》2013,(11):91
我们是爱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衣、食、住、行,只要孩子提出来,会尽量得到满足。相反,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却很少做到。家长不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才让他……"现在,有的名人写书,也会说上一句:"当时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长大以后才明白。"而我们也要做让孩子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家长吗?可见,问题就出在了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就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吃着力,做着不讨好的事。心里想着:不讨好也要做,我可是为了孩子好。此时此刻,您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您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18.
王玉洁 《山东教育》2009,(11):50-50
星期天,和朋友约好带孩子到公园去玩。刚一见面,朋友就气冲冲地将儿子早晨的“不良”表现讲给我听。最后,朋友冲我无可奈何地说:“这孩子我算是没办法教育了,你是老师,你说该用什么办法?”听了朋友的话,我不置可否地笑笑。其实,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放飞子孙     
李德金 《老年教育》2010,(12):41-41
外地一位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天津一所高校,朋友携妻不远千里送孩子来报到。其实学校各个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朋友仍然一万个不放心,直到开学半个月后两口子才走。我一再告诉朋友:别老不放心,孩子早晚要起飞,你不可能管她一辈子。可朋友说,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  相似文献   

20.
教无定法     
王京丽 《幼儿教育》2002,(12):40-40
一天,我到朋友家玩。刚一进门,就听到朋友正在气冲冲地教训儿子。看到我来了,朋友冲我无可奈何地说:“这孩子我算是没办法教育好了,你是幼儿园老师,你说该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我听了朋友的话,不置可否地笑笑。其实,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别人好的教子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硬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