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作之余,我总这么想,什么时候学校能有个体育馆就好了,没有体育馆有一个健身房也行。可是想总归与现实有一段距离,目前农村一般小学还没有室内活动场所,阴雨天只能在教室内上。碰到连续阴雨就麻烦了。教室里有许多桌凳,楼上楼下又不能发出响声,环境的制约,上课就很困难。从学校一个个车棚,引起了我的构思。学校有条件建车棚,何偿不可建一个车棚式的简易“体育棚”呢?我所设计的体育棚,结构简单,用材少,花钱不多,利用价值高。借此机会我把晴雨两用“体育棚”介绍给同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笔者收藏了一枚“芒果烟标”,当笔者把玩欣赏之时,一桩在“文革”中亲历迎接芒果的情景在我脑海中浮现。那是1968年10月27日,笔者在珙县县城,与万余人等候芒果的到来。一个小小的县城,人山人海。我站在县城的高坡上,即现在的珙  相似文献   

3.
我一生喜欢集藏名人石章、古钱币、体育邮票和体育纪念品。在体育纪念品中,有3枚带有奥运五环标记的钥匙链是我最珍爱的。那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分三次亲手送给我的。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2006年第3期《中国学校体育》毛振明、赖天德先生的《论体育教学中的队列练习》,颇受启迪。文章中指出“队列练习是体育的传统教材,但也是一个曾经不受学生喜欢的教材,更是一个褒贬不一的教材。由于过去我们对队列练习教材的理解有所偏差或教法不当,使得这个教学效果不太好”。有的地区借着快乐教学的理由,取消了队列练习的教材,忽视了队列教材对学生培养上的作用,而笔者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巧寻机智、巧练队列,取得了较好的队列课教学效果。一、巧用“五个一”上好队列课开学初,我在第一次课中与学生商量,我们的体育课要实施“五个一…  相似文献   

5.
吴少华 《武当》2003,(5):57-57
我与一位挚友谈及武圣张三丰时,挚友告诉我,2000年在天津市举办了一次“中国体育收藏博览会”。当时全国有众多的体育爱好人士及收藏者前来参加。在这次大会上,他看到了一幅“武圣”张三丰祖师的墨迹。由于这幅作品十分罕见而珍贵,所以收藏者只让几位负责博览会的官员们观赏了一下便收回。  相似文献   

6.
王志文 《乒乓世界》2006,(7):I0011-I0011
2006年5月20日,也就是“鲁能杯”中国乒乓球联赛在山东省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的前一天。下午四点,在省体育中心球友的介绍下,我在山东省体育馆内见到了小球星王皓,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一表人才、眉清目秀、身强力壮的英俊少年。我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心想我们王家门居然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乒坛名将,我是从心底里为他高兴。我将我的签名册递给他,请他签名。王皓接过签名册后就,毫不犹豫签上了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7.
“情报所是干什么的?”一路上已打量我多次的出租车司机开完票后望着楼顶那两个“锅盖”样的卫星接收设备禁不住问道。“收集、研究国内外体育信息………”“跟‘克格勃’似的?”“有点像吧。”我报之一笑,在大多数人心中,位于体育馆路11号的这座大楼充满着神秘,似乎还没有人揭去它的面纱。“情报所”是一个习惯性称呼,它的名称已几度变更。最早叫“中国体育情报中心”,隶属于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1987年从体科所中分出,改称为国家体委体育情报研究所,1993年又改称为体育信息研究所,如今它的全称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悼念恩师     
马启伟先生在50多年前就是我的教练。那是1950年我随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个体育代表队——中国学生排球队参加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举行的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体育比赛,从那时起马先生一直是我景仰的恩师。  相似文献   

9.
“现在疫情情况好转了,能来新兴体育馆参加运动,我感觉挺好,虽然有两个多月没打球了,有点生疏了,但是活动活动我感觉还可以。”网球爱好者李先生说。4月3日,青岛市北区教体局走访市北区新兴体育俱乐部,针对疫情下体育企业的复工复产进行了指导与监督。体育场馆锻炼实行“预约制”充分预演保安全青岛新兴体育倶乐部于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已开放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但游泳馆、健身房这种需要淋浴的运动场馆还在封闭当中。  相似文献   

10.
丁夫 《集邮博览》2013,(4):56-56
看了贵刊2012年12期何忠先生的《北京的“纪念邮戳卡”》一文,不禁引起了我的一次回忆,那是1981年的事。我虽然集邮多年,但对纪念邮戳卡还一直未曾涉及。  相似文献   

11.
翁心诚 《精武》2010,(4):26-28
一、神品太极图妙在哪里 我在傅仁东先生大名下(《精武》2010年第1期第9页)多次凝视良久,那是吴作人先生所作被编者誉为神品的太极图,我想象吴先生在太极思维状态下龙飞凤舞而成的这一幅图,简直神妙得无法言说。古往今来,多少人绘制过太极图,或刻板而拘囿其形,或循规蹈矩而少了神韵。先生此图尽显太极思维之特色,将具象与抽象完美和谐地组合一起,令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我试说一下它的神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校体育》已走过 20个春秋了,当我打开 1982年《学校体育》 (我从 1982年开始阅读该刊 ),那时的刊物比较单薄,而今《中国学校体育》不仅栏目与页码增多,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了。 20年的耕耘,她已根深叶茂、桃李芬芳,她凝结着体育工作者的心血,成为了体育教师的知心朋友。   曾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有关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资料,编了一册《基本体操》,投寄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不久编辑室王占春先生来函鼓励我说:“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在有生之年写点东西至关重要。”并告诉我,他已将其中一节《雨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崔乐泉先生这几年出了不少成果。承蒙作者惠赠,拜读之后受益匪浅。去年,我慕名购得崔乐泉先生的《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细细翻阅,我看到了我国首位体育史学博士的学术风采。作者凭借他多方面的学识和踏实的专业基础,在《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中真实、形象而细致地给我们展现了我国古代体育的风貌。近几年来,在体育史学界,有的学者喜欢用“宏观”来描写体育史学,喜欢用中西方体育对比来刻划体育形象,当然有它的好处。但如果没有以踏实的“微观”为基础,那么,这个“宏观”、这种对比则往往是空洞的、不实在的…  相似文献   

14.
<正>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灵感”也许是个陌生的词,体育教学又不是文学创作,何来“灵感”之说呢? 两年前,我在学习教育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之时,忽然“萌发”出“灵感”——体育教学中是否也有“灵感”的体现呢?于是,笔者便在工作中有意识地思考这一问题,捕捉和运用“灵感”。经过两年多的尝试,得益非浅。现就本人的一些肤浅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笔者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应用于体育社团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并进而从理论层面就“小先生制”在体育社团中实施办法、应用推广、实施方案及其价值等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永志 《围棋天地》2008,(1):102-102
看了贵刊2007.8期刊登的查丕栋先生的大作《江东独步王文度——谈棋盘何以称“方幅”》一文,受益匪浅。但是查先生对“王(坦之)以围棋为手谈,故其在哀制中,祥后客来,方幅会戏”中“方幅”一词的解释,我认为不尽确当。  相似文献   

17.
<正> 我与真名先生关于《为什么要教滑步推铅球?》的讨论(见本刊1994年第2、4、6期)前后持续了一年,十分感谢《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有勇气把这场讨论坚持了下来,这是有益于学校体育的学术发展的。这场讨论实质上是一场有关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讨论。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再深入地将这个问题讨论下去。 我始终主张教材是可以而且应该不断更新的,“滑步推铅球”教材决不是“永不磨损”的,这是一个可  相似文献   

18.
于学岭 《新体育》2011,(7):30-30
“梅香源于霜雪砺,耐得寒暑有生机。盛世国威健儿扬,五环旗下舒豪气。”这是北京市平谷区美协主席周明智先生倾其激情创作的一幅梅花图上的题诗。2011年5月21日,周老将这幅梅花图捐赠给中国体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昌沧 《武当》2007,(3):42-42
我与老武术家李经梧先生只有一面之交。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他工作的北戴河疗养院。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朴素,谦逊,热情。我对他的更多了解,是从他的好友、“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李天骥老师那儿得到的。1987年冬,梅墨生、王大勇二位先生送来了一篇文稿,题为《仰之弥高,俯之弥深》,是介绍经梧先生先进事迹的。《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20.
张向阳 《收藏》2007,(2):86-86
最近,笔者整理所藏书画,有一幅我国近代史上的风去人物、跨3个世纪的百岁老人陈立夫先生的题词。为条幅、书“抗日战争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表现,为转弱为强的契机”,启首“晓晴女士属”,上铃“弘毅斋”朱文椭圆印,落款“陈立夫时年九十七、八六(民国86年,即1997年)春”。铃白文“陈立夫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