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先验幻相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根据对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研究与范畴演绎的分析,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心理学理念--灵魂的幻相、宇宙学理念--世界的幻相和神学理念--上帝的幻相三种.康德通过对三种先验幻相的阐释表明传统形而上学之不可能,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清地基.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3.
传统形而上学要求用先验范畴或先验概念来解释世界,最终导致了理性和现实的割裂。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反对先验概念的同时,试图用唯一的科学或某种意志等来解释世界,同样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之中。马克思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革命真正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超越”(transzendenz)构成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生死难题”。康德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批判者,也是形而上学的建设者,其思想正处在形而上学兴衰史的关节点上,其哲学中transzendental(先验的)与transzendent(超验的)这两个关键词就与形而上学的超越问题密切相关。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试图“调和”超越与内在,其批判哲学体现为某种从“绝对的超越”向“内在的超越”的转向,从而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完成,也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终结。  相似文献   

5.
经验认识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 ,但它本身并不独立自足 ,而要以先验认识为其先在预设。先验认识虽可作为经验认识的预设 ,但它本身亦不自足 ,需要以超验认识为其预设。超验认识独立自存 ,是人类认识的终极源泉 ,人的认识乃是对超验认识的聆听与应答  相似文献   

6.
先验逻辑是康德认识论批判的主体部分,既有先验认识论结构,也有形式逻辑脉络,包含“真理的逻辑”和“幻相的逻辑”。在先验逻辑中,形式逻辑的对当关系、命题逻辑、三段论与先验认识论的概念分析、原理分析、幻相分析之间,具有精巧的对称结构。在哲学维度,先验逻辑是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其中,逻辑线索构成康德认识论迷宫的“导航”,同时它也是认识论体系的“脚手架”。在逻辑史维度,先验逻辑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意味着非经典逻辑的萌芽,对现代逻辑哲学具有启示意义,并成为黑格尔辩证逻辑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由于康德把"我能认识什么?"这一问题置于理性所关切的四大课题之首,因此"范畴论"在其先验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使范畴的使用权限获致了合法性证明,而范畴的效用问题则是他对该权限的进一步彰显:知识之建构、先验图式论、现象界之确立均与该问题相关涉。  相似文献   

8.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自由在康德哲学中有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种含义。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基础,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条件,实践自由的根本规定是意志自律,自由是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9.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自由在康德哲学中有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种含义.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基础.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条件,实践自由的根本规定是意志自律,自由是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结束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旧时代,他通过对作为研究超验对象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重建了一个庞大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顶峰,又蕴涵和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倾覆和现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与教育研究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育的学科现象   1 科学概念的产生和教育学的学科化努力近代科学产生于三个先验的形而上学原则或最基本的形而上学预设 ,即 :自然一致性原则、实体永恒性原则和因果性原则。这三个预设构成了近代科学的核心 ,为科学思维提供了基本范畴。这三个形而上学的预设对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 :为科学划定了自己的研究阈限 ;为科学提供了一个合乎理性的结构 ;为科学规定了严格的方法论原则 ;为科学界定了最基本的范畴和概念。由此可见 ,近代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理性把握。科学理性对于人类自然的探索和把握来说 ,是一…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相信人类理性能力,相信世界本身的自明性质是康德以前哲学家们共有的一种生活情感。这种情感构成他们努力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心理基础。通过对先天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便可获得关于超验实体的普遍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形而上学构成“西洋上古、中世纪哲学的中心”。随着近代哲学重心向认识论的转移,关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受到了怀疑,并随之而形成了反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思想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作为经验论原则的彻底  相似文献   

13.
康德在其先验逻辑中说明“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认为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人为自然立法,从而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抽象的发挥。“二律背反”学说则是先验逻辑的精华所在。它赋予理性矛盾以特有的形式,机智地批判了旧形而上学的僵硬和独断,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现代启蒙工具理性批判理论陷入了困境。只有立足于“实践”这一交往关系产生的坚实基础,根据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建立在交往行为理论基础之上,从主体哲学走向主体间哲学,由工具理性批判走向交往理性,由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才能超越现代人们长期墨守着的黑格尔的理性概念,才能使批判理论走出困境。因为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行为理论,才能超越先验理性和超验理性的证明模式,摆脱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窘况,从而为现代性理想的兑现提供合理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太虚佛教理性观以空理而非实体为世界理性;以五俱意识现量为直觉理智、以康德先验范畴为心不相应分位假法;以独行意识比量为逻辑理智。他批评常人理智现量及比量的谬误,认为只有佛教无分别根本智才能现量亲证世界理性从而起真比量后得智;具有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略论胡塞尔的理性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胡塞尔思想始终的主旋律是理性崇拜。早期胡塞尔推崇工具理性,后期胡塞尔则认为仅仅有工具理性还不够,还必须有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为此,胡塞尔呼唤形而上学,希望并坚信借此能把欧洲从危机中解救出来。但由于胡塞尔错将理性先验化和独断化,所以又最终陷于非理性主义的泥坑。  相似文献   

17.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康德哲学的两个关键观点是:人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用于认识超验本体就产生幻相。关于前者:时空概念和知性范畴不是先天的;提出先天认识能力是为了解决认识论的一般与个别问题;先天认识能力的观点会使认识能力固化,在认识论上会导致现象主义和不可知论,在存在论上会步入唯心论。关于后者:康德对超验本体指什么没有一致的明确说法;二律背反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方式与认识对象的矛盾;超验本体是可知的;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的先验分析在康德那里被提到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地位,康德的先验分析方法很快被黑格尔抓住并且大加发挥,成为他的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即“正、反、合”,也叫做“否定之否定”。辩证法原则在一个严格的形式系统即系统Z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系统Z所刻画的辩证逻辑主要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先验分析手段或思维方法,因而属于语言形而上学。对事物内部的矛盾结构的具体表述则是自然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任务。自然辩证法属于本体形而上学,它与作为先验分析因而属于语言形而上学的辩证逻辑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一部纲要。从《导论》对科学形而上学基础的论述中,可以窥见康德哲学的糟粕和精华。康德提出“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是有其思想渊源的。在康德以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形而上学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用经验说明事物的必然性;唯理论则用理性说明一切知识,否认经验的作用。而休谟本人却怀疑这些,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