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年"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性凌驾于文学性之上,几乎是题材单一的政治文本。"十七年"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宏大题材下有着一些潜在的主题,那是隐匿着的关于女性生命体验、家庭生活、两性情感等的创作题材。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本文在简析其历史传承脉络的基础上,挖掘女性意识表层下的“淮女性”特征,着着探讨其在多重主题中的潜在状态,辨析“淮女性”主题对女性心理、命运、社会地位的关心、思考以及社会效应,并对“淮女性”特质在十七年女性创作的语言网络、叙事视角取材角度等同表现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领域解放妇女,这不仅为"十七年"文学诞生雄强女性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有幸在政府支持下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家庭的模式根深蒂固,所以雄强女性虽能驰骋社会各个领域,却不能改变无法别离家园的历史宿命。更有甚者,波澜壮阔的妇女解放运动带有性压抑的意味,于是,雄强女性只能让情爱的力比多臣服于革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时代造就文学.建国后,中国的社会迅速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作为描写生活、反映生活并推动生活前进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同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十七年"中,女作家同男作家一样,把笔触伸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城,采用各种文体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虽然不像"五四"时期和八、九十年代那样形成中国女性文学的高潮,但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从杨沫的《青春之歌》、草明的《乘风破浪》、茹志鹃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等的知名度之高和影响度之大便可知之.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的妇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她们几乎是全方位地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女性意识觉醒了,从传统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男性一争高下,从十七年的爱情叙事作品对女性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全新的精神面貌。但由于对女性地位颠覆式的强调、由于女性对社会、政治活动等的过分参与,由于主流舆论的强势宣传,建国之初的人们正试图抹掉一切女性与男性的界线。从十七年爱情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行事与思维方式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女性在觉醒的同时,女性意识又被极大地消解与弱化,女性的女性特质正在丧失,女人正在男性化或已经演变为非女人。  相似文献   

8.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真正的女性文学作品乏善可陈,但"十七年"的女性文学创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宗璞的《红豆》等。"文革"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关于性别的体验与表述在整体疏离中仍然有着潜在的表现和认同,一些女作家在万马齐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在写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诗人张烨、灰娃、周陲、赵哲、柳溪等。应尽可能勾勒出这两个时期女性文学的全貌,在有限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开展"辑佚"工作,"这才是一种既不失思想文化的超前性又比较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学术选择。"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宗璞八十年代以前小说感受、把握和表现生活的独特方式和经验话语,她擅长借助音乐结构故事、调节叙事节奏、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的个性、心理和追求,传达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文学女性形象普遍倾向于雄化,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传统女性到新时代女性规范的一种转变。而这种带有雄化特质的新型女性规范正是革命所带来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解放的成绩,但也以牺牲女性特质为代价,同时也将女性推入了另一种审美局限之中。文章以王汶石小说《新结识的伙伴》为个案,分析了新时代女性雄化规范的利弊。  相似文献   

11.
在建国后“十七年”中,个别作家写出了一些感伤的革命英雄叙事.虽然这些文本的作者不能完全摆脱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他们内心有对生命存在的敬重,有面对自己复杂内心世界的真诚和勇气,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婆媳叙事研究中,十七年时期的婆媳关系书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泛政治化的文化氛围中,十七年文学以革命道德为核心建构了新的家庭伦理体系,家庭成员的关系高度政治化,婆媳矛盾被纳入到政治斗争中展开叙述。而建国后女性社会角色及自身价值体现层面的转变,改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媳妇成为与婆婆具有平等地位的个体,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新型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十七年时期的婆媳关系书写具有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王瑛 《文学教育(上)》2011,(19):101-103
"十七年"文学是一个政治革命时代的文学,在文学政治化压力之下,文学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在"十七年"文学中备受打压,但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对人道主义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丰富了"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中文自学指导》2003,(1):27-27
陈美兰在其发表于《学术研究》2002年第4期的文章《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中,对“十七年文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她认为,与五四以后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十七年文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由最初的试探性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放逐与搁置,精神始终无处安放。“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见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  相似文献   

16.
从文本生成的方式及过程上来看,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在这一时期,作家从对创作素材的加工,到对作品的修改以及作家的写作活动本身,都被纳入到一种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性的系统之中,从而使得作品的意义走向得到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相似文献   

18.
对“十七年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七年文学”在当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心态有关。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者已放弃对西方文化价值立场的过份认同,转而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十七年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性的东西正好契合了研究者的这种追求。“十七年文学”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还与“十七年文学”在当时拥有的读者群广大,在文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小说中塑造七年小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的女性叙事也呈现出一定的模式特征,本文试从十七年主要的小说中概括出女性叙事的模式:翻身模式、成长模式和战天斗地模式,探究出十七年小说中女性叙事的规律特征,以此来窥测女性的出路及解放.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十七年里,文学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小说领域,其成就主要来自现实生活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这两类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工农兵新人形象,表达了对新生政权的赞颂之情。在这为数众多的人物画廊里,以男性形象居多,但也有一部分女性形象引人注目。由于“十七年”的文学规范对“中间人物”的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