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戏剧独白”的艺术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比较和对照的手法,通过探索“戏剧独白”与一般诗歌、戏剧作品的“独白”和“旁白”的异同,来揭示“戏剧独白”的艺术规律性,指出戏剧“独白”近似于“旁白”,是将信息直接指向舞台以外的观众,而不是舞台上的剧中人物,而戏剧独白,虽是单独表述,但在表述中却间接地体现出对方的直接作用,并明确地反指。  相似文献   

2.
剧本(戏剧文学)中,有两种语言。一是作家的“舞台指示”,它是一种说明性的语言(有的也兼有一定的叙述性、描写性),是作家为了把剧本搬上舞台而写的一些文字材料,是剧本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人物的语言,即剧中人物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它是剧本的主要部分。由于“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  相似文献   

3.
雷电颂     
独曰是戏剧名词,指戏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所说的台词,以区别角色之间互相对话的对白。但独白并非生活中一个人在场时的“自说自话”,它通常只是角色的心理活动,只不过借用戏剧的艺术形式化成有声的语言罢了。为了使内心独白处理得自然合理,独白(特别是大段独白)时舞台上常常只有角色一人,称为“净场”,有时也有其他角色在场,甚至交替独白的。  相似文献   

4.
戏剧作为一种叙事性文学,它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由于自身的特点,受着“三一律”规则的限制,故事情节不允许戏剧像小说那样慢慢展开,人物塑造也只能依靠人物对白(包括独白、旁白)来进行,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性格冲突的发展推动着戏剧情节向前发展。下面本人就这些内容的相关教学方法作以探析。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应以戏剧的“体性”特点为线索,开展教学。通过理清脉络关系,紧抓戏剧冲突,聚焦悲剧视角,鉴赏品悟人物独白与对话,求索生命价值。尊重戏剧的文学性和舞台性,通过“排演”,进一步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具身感知“良知和悲悯”的人文主题。  相似文献   

6.
沈洁 《文教资料》2006,(15):60-61
戏剧独白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作为英语诗歌的一种传统似乎也可以追溯到乔叟时代,但它却是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才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概念,而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因此,本文着力于研究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试图找出其中最具有勃朗宁特色的特点。本文提出“戏剧性”是勃朗宁戏剧独白的最有意义的关键词,通过比较,具体分析了勃朗宁的“戏剧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戏剧单元(第一单元)学习指导中学生初次接触戏剧,首先要对其分类有大致的了解,戏剧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我们语文书中选取的几篇课文就是通常所说的戏剧文学,即剧本,它一般由人物自身的台词(如对话、独白、旁白等)和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  相似文献   

8.
牛汉早期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带给他诗歌创作戏剧化的启示。诗人汲取戏剧文学的有益养分,将戏剧元素注入诗歌,运用戏剧化手法进行创作。戏剧化场景的呈现,戏剧性独白、对白、旁白等言说方式的巧妙设计,使其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剧化手法在牛汉诗歌中的运用,代表着一种新的尝试,促进了诗歌艺术与戏剧文学的融合与发展,加速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影视剧文学人物语言的特征及其审美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剧文学是特殊的文学文体,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它们是以“剧本”——戏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电视文学剧本——的形式出现,以代言体方式为主来表现故事情节的,而且还受到戏剧影视艺术特性的制约和支配。 所谓“代言体”,就是由角色代替作者说话的文体形式。这“角色的话”就是人物语言,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台词”。台词一般包括对白(或对唱)、独白,以及旁白等等。正是由于创作者主体不能直接出来说话,这就使得影视剧文学有别于其他像诗歌、散文、小说这些以创作者的主观抒情或客观叙述为主的文学文体。在影视剧剧本创作中,人物语言是决定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物语言在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0.
戏剧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它用动作和语言来创造活生生的舞台形象,戏剧动作是戏剧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一部戏剧作品区分人物性格特点,吸引观众的关键,在戏剧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戏剧也是语言的艺术。戏剧用对话、独白等台词呈现舞台形象。如果没有戏剧语言,没有戏剧语言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所展示的戏剧冲突,便没有戏剧。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戏剧在追求“代言体”模式过程中呈现出一个独特现象,即“歌队隐退,仆人开口”。从戏剧舞台角色的演变情况看,歌队和仆人在剧场中的作用,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替换、承继关系。西方传统戏剧在追求代言体模式的过程中,一定会放弃具有“中间交际系统”性质的歌队,并将其中的部分功能直接转化为角色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在历史发展和艺术探索中,形成了三种声音,这是中国新诗的重要艺术特征。第一种声音即宣示的声音,是在应对启蒙使命和诗人主体觉醒后在新诗发生期出现的,然后在历史发展中向着大众群体代言和心灵独白诉说两个方向变异。第二种声音即戏剧角色的声音,反映的是现代诗歌非个人化的抒情技巧,随着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经历若干阶段,形成戏剧独白、戏剧对谈、诗人旁白、主体分层和人称变化等艺术表现手法。第三种声音即独语,重要特征是声音的单向抒发或自言自语,这种声音在卞之琳和冯至等人的玄思性诗中发展到成熟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正>【学习目标】1.梳理戏剧剧情,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通过台词分析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并发挥创造性演绎人物。3.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学会运用舞台说明表现戏剧主题。4.通过评价量表和比较阅读,进一步了解话剧的主要特点,把握本剧主旨。【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一、释义层:感知与理解释义层主要完成任务一“阅读与思考”。1.小组查阅资料,完成以下任务。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戏剧语言包括两大类:人物语言和情景说明。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人物对白、独白、旁白等;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在美国悲剧《推销员之死》中,剧作家阿瑟·米勒运用人物口头语言表述故事情节、表达人物思想外,还通过很多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增加戏剧的魅力。本文从语言形式和功能的角度,通过透视剧中的典型片段,结合非语言交际的四种主要类型,简要分析非语言交际在折射人物性格和舞台效果上所产生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体概述 随着中考作文文体要求的放开,有的考生机智地运用剧本这一众多考生尚感陌生的体裁构思成文,通过六七百字的小剧本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看法,这样的表现形式是很有创意的。剧本又称戏剧文学,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相似文献   

16.
若将郭沫若早期戏剧与日本歌舞伎进行比较,不难看出,郭沫若早期戏剧具有日本歌舞伎的四情变化范式、舞台节奏多“问”、舞台解说有“点”、舞台布景多层次等特点。所以,要很好地欣赏郭沫若早期戏剧,应该掌握日本歌舞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独白”与对话式教育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式教育内含“独白--对话”之间的相互包含、循环再生的“生态”结构关系。对话式教育基本上是由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的。现实语境中存在两种“独白”:一种是实质为独断的“独白”;一种是个人言说之“独白”。不可将“教育中的′独白′”--概地隐喻为独断,否则便会将“教育中的′独白′”与“′独白′式教育”混为一谈。完全消解了“独白”的“′对话′式教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为促进学生主体的确立和主体间性的生成,必须既倡导和强调“对话”,又鼓励和尊重“独白”,把包括“独白”在内的“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对话”与“独白”的必要张力中理解和构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王紫燕 《作文》2023,(19):27-28
<正>台词,是指戏剧表演中不同角色所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戏剧的台词既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也包括唱词。同学们在课余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把台词说好呢?我认为,除了把每个字的字音咬准,把每一句话说得流畅自如、饱含真情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前人在对王实甫《西厢记》剧中人物的评价中,对崔莺莺性情灵慧这一方面的表述并不十分充分我们认为作家在描写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时,采用许多细节着力刻画了她聪明机智的一面。崔莺莺的灵慧不仅表现在“闹简”、“赖简”等戏剧冲突中,而是表现在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各个方面。具有此特征的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的产生与当时思想解放这一大前提下的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20.
浅论“群体形象”在话剧《思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以戏剧舞台上处于次要角色的“群体形象”作为中心论题,以《思凡》为例,探讨“群体形象”在孟京辉先锋戏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就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并以其为参照系对希腊歌队和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回顾对比,从文本叙述、舞台调度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布莱希特到孟京辉,虽然“群体形象”始终只能是配角,可是在一度、二度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使其永远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功用,必将继续活跃在当代戏剧舞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