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山道里记》的作聂Wen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于嘉庆初年(1796后),年轻时在泰安府衙应差。30岁后退居泰山,他自年轻时便热爱故乡泰山的历史化,亲自踏勘,调查有关资料,50岁前又编成《泰山道里记》、《泰山金石考》等,得到当时名学家、学姚鼐、钱大昕等人的好评。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间泰安聂的《泰山道里记》是介绍泰山名胜、古迹、金石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后曾多次被重印,先后出现了八种版本。其中除两种为铅字排印本外,其它六种均为木刻本。据笔者考察,这六种木刻本中只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3)聂氏杏雨山堂家刻本为初刊本,其它五种均系初刊本的修补本。弄清其印刷情况,有助于研究《泰山道里记》的流传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间泰安聂解说词的《泰山道里记》是介绍泰山名胜、古迹、金石的一部重要作。出版后曾多次被重印,先后出现了八种版本,其中除两种为铅字排印本外,其它六种均为木刻本。据笔考察,这六种木刻本中只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3)聂氏杏雨山堂家刻本为初刊本,其它五种均系初刊本的修补本,弄清其印刷情况,有助于研究《泰山道里记》的流传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的关于泰山的散文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无疑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它短小精悍,含蓄蕴藉,初读觉得很是一般,但细细感悟,越读越有滋味,如咀嚼一枚橄榄。以下几方面就是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体会。  相似文献   

5.
程翔 《语文学习》2020,(4):48-51
<正>作为泰山人,我对《登泰山记》一文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读着"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之句,就感觉特别亲切。这大概就是一种家乡情愫吧。记得很多年前,我提出文中"最高日观峰"是不对的,泰山最高峰应是天柱峰,也就是玉皇顶。当时一位老师说:"不必苛责古人嘛。"我想也对,就没有追究下去。后来,《登泰山记》在人教版中被删掉,我也就失去教此文的机会,时间一长,我几乎要把它忘了。去年的一天,泰安市  相似文献   

6.
姚鼐《登泰山记》,全文短小精悍,叙事简洁明快,其中的情感意涵含蓄蕴藉.分析姚鼐何时登山、与何人登山、为何要登泰山等问题,以贴近作者内心;深入文本的平凡字句与行文,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窥见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登泰山记》,是古代记游散文的精品。笔者重读鉴赏之余觉得,它更应该拿来当作学生记游作文的范文。山水记游作文,老师常爱布置,学生相对也愿写,原因是都觉得“好写”,有亲历见闻,有内容可记,有情可抒。学生逢游几乎都得交一篇的历练“经验”。但现实效果往往却是:经历不见得就能  相似文献   

8.
9.
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思想意义,此文堪称游记散文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10.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的一篇游记性作品,文章以登山为经,以见闻为纬,纵横兼收,古今并蓄,生动地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神秀壮丽的山水图卷。  相似文献   

11.
姚鼐的《登泰山记》初读之,总觉得有些索然寡味.但又频频见诸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其深层次的东西吗?带着这个疑惑去重读,果然看到了其勃勃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2.
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实际成绩卓然,桐城文派是当时清代势力最大的散文流派,且在中国文坛上居于显赫的地位。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鄣,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相似文献   

14.
15.
杨军 《现代语文》2006,(6):48-49
《登泰山记》是我国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写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相似文献   

16.
《登泰山记》是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姚鼐游泰山后所写,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奇文。真可谓有奇情。取奇道,览奇景,悟奇境,出奇语,留奇文,兴之所致,留恋忘返。经作者的生花妙笔。全文不足五百字,其语言之洗练,内容之丰厚。情感之蕴藉。境界之高妙.无不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17.
金玉成 《现代语文》2008,(10):50-51
姚鼐是中国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清淡、纡徐要渺,《登泰山记》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篇文章布局的周密、文风的简洁、写景方法的多样化等都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8.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姚鼐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无不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但这只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其另外的“隐藏在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需要我们读者借助文本,借助“八分之一”,去探寻。  相似文献   

19.
《拾遗记》的作者不是萧绮而是王嘉。该书的思想内容有揭露统治者荒淫无耻,反映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的积极一面,也杂有诸多荒诞迷信的色彩。艺术形式方面对人物刻画、气氛烘托都相当成功。特别是语言精粹优美,富有感染力。书中还保存了不少谣、谚、诗歌,有较高艺术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20.
蓝岚 《天中学刊》2002,17(3):43-46
关于《拾遗记》的作者,史书所说不同。考其文体文风和思想内容,《拾遗记》当为王嘉所著,其中的《录》为萧绮所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