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相似文献   

2.
“匿名作文”是指让学生的作文以不署名的形式出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它是针对目前使用的“署名作文”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进行作文批改、讲评的过程中,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作文的互改、互阅活动中均纯粹地以一篇作文进行操作,不以文章作者来涉及操作过程。一、提出“匿名作文”构想的三点原因1.便于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现代学生的作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得高分,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变得伪圣化,内容变得模式化,语言也变得成人化。采用匿名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作文写作中所涉及的内容的担心,为…  相似文献   

3.
王佩佩 《现代语文》2008,(7):123-123
提起作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疼。对于作文教学,教师普遍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1.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由学生独特的个性特征决定的;2.作文需要老师来教,老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作文的一些所谓的“章法”,即应试作文的一些基本规则,比如首尾呼应、中心突出等等。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4.
“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让每一个孩子会写作文!”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为此.我不断地思索着,探索着……思索、探索中,一场作文教学的“红色革命”便在我班悄悄地开始了。“红色”代表着火热的激情.我希望这场作文的“红色革命”能够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让我班所有的学生都能带着这火热的激情.快乐地在习作的园地里耕耘、收获……  相似文献   

5.
学生写作是与生活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活,更是与老师对话。老师是学生作文最重要的第一位读者,这位“读者”反应如何.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写作兴趣和动力。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在运转.作文评价一直过于关注结果,关注高分作文、满分作文,注重作文评价的导向功能与甄别功能,老师更多地扮演着裁判员和审判宫的角色,很少以一名热心读者和欣赏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6.
作文修改是作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但是许多学生对修改不够重视,认为自己作文主要是写。改。是教师的事情,因此学生每当把作文写完,不管好与差,一交给教师“阅读”,就算万事大吉了。教师历尽千辛万苦地将批改后的作文发给学生,学生看看分数.浏览一下评语。心不在焉地听听教师的评价,就随手翻过去.开始了新的一篇写作。结果上次作文的症结依然如故,这样的作文教学可称得上事倍功半,教师的批改成了“纸上谈兵”,导致作文评价常流于程式化。  相似文献   

7.
作文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写,这已是语文教师共同的难题。教师费尽心机,讲解引导;学生搜肠刮肚,生搬硬套。结果仍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新课标的颁布恰似一缕春风,给作文教学送来了阵阵绿意.“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果我们真正地做到这样.那么,作文.想说爱你也不难。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标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可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作文批改方式和新课标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打破教师一手包办批改作文的格局,从“教师为主”的方式转向以“教师为导”。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经常跳出自己天地来思考,向自己挑战.莫贪恋熟悉的模式套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王志红 《考试周刊》2009,(32):69-69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10.
无可否认。目前学生的作文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学生作文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处于“失真状态”:无个性——内容“假”(虚伪做作)、。大”(不着边际)、“空”(无病呻吟);形式不是循规蹈矩,就是为创新而。创新”。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我们往往从学生这一层面去寻找,鲜有从教师层面加以分析。其实不然,教师作文教学态度,将直接决定学生的作文面貌。  相似文献   

11.
刘桂荣 《河北教育》2005,(23):27-27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作文要求完成一篇作文后.教师往往把这次作文的“要求”当作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全班学生的几十篇作文“一刀切”,达到要求的就给个高分.给个“漂亮”评语,达不到要求的就给个低分.给个“不漂亮”或“不够漂亮”的评语。我曾就作文教学,尤其是作文评语.对学生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主要情况是:  相似文献   

12.
覃启祥 《广西教育》2007,(12A):20-20
多年以来,“作文难”一直是一条紧紧地套在不少山区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身上的绳索,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师苦苦“挣扎”了数年仍无法给自己“松绑”,于是无奈地摇摇头说,由于山区的条件太差,学生见的世面太少,实在没有东西可写,作文教学实在难以打开新局面。对于“山区条件太差,没有材料可写”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这里,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山区中小学教师如何结合山区的优势进行作文教学,打开山区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王家平 《农村教育》2007,(12):49-50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必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与作文“接触”.寻找学生与作文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情感来创新和丰富作文。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先生出题学生做”,其优点是便于教师指导,但也因此严重束缚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违心地写着不愿写的内容,得到了“干巴巴”的评价,因而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俗话说:“好题一半文”,道出了命题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小骥 《文教资料》2011,(18):62-63
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假、大、空”现象。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如何创新作文这一问题谈些做法和体会.以使学生作文表现出为人之真、为人之诚,样式多样.落脚新、内容新、观点新。  相似文献   

16.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传统中的“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扼杀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也让学生逐渐失去对看评语的兴趣,久而久之,教师的评价成为一种摆设,一种应付上级检查及向家长交待的装饰品,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作文素质的提高。故此,教师必须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形象、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作文,这对增强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水平是十分有利的。笔者认为评价应从下面三点下工夫。一、巧妙亲切,简明扼要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偶像,老师的话学生当作“圣旨”,常常有家长感叹:“我孩子最听老…  相似文献   

17.
在作文教学中 ,师生都有“难”的同感 ,为了写好作文 ,老师学生都上下求索 ,备尝艰辛。教师们有的主张多写多练 ,熟能生巧 ;有的主张作文指导生动活泼 ,让学生愉快作文……联系作文教学实践 ,学习新课标 ,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巧安排内容 ,巧把握时机 ,巧评价 ,学生就会很快地走上作文这条“道” ,而且会越走越宽广。一、作文内容“巧”安排“课标”指出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 ,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 ,重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每册课本在积累运用中 ,均安排了作文训练内容 ,教师首先要不为课本至上 ,课本…  相似文献   

18.
作文阅卷中,教师都期待看到一些突显个性、有亮点的佳作,然而大多数作文都是“千人一面”。以初一记叙文写作来说,无非是一件某某事,一个某某人。学生背一篇范文,简单的更换人名,替换背景就可以通用一年。那种令人期待的结构别致,内容新颖,表达真情实感的佳作真的太少了;看到的是太多的无病呻吟,辞藻堆砌,内容空虚,语句混乱甚至别字连篇的作文。在平时批改学生作文时,我心里就疑惑:为什么学生作文会这么空洞,无话可说?为什么他们不能从生活中找材料,内容苍白无力?为什么他们的作文缺乏逻辑思考,显得可笑?从他们的作文中,我读出了成年人的圆滑、世故,我看到了僵化的思维、死板老旧的观点,枯燥乏味的语言。属于他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纯真、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挫折、对一切未知新事物的追求与执著……似乎都消失了。鉴于以上学生写作时缺乏个性、缺少新意的现象,再反省自己教育过程存在的某些问题,我有几点疑惑:一、是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太强调形式传统的作文教学“详略得当”、“突出主题”“紧扣中心”……至今仍然充斥在写作教学中。刻意地追求外在形式,当学生真正上考场时,搜索枯肠,只能七拼八凑填充内容了事,这就导致了文章“千人一面”。当然也不能说这些教法完全无用,不过机械的训练只会让学生过分重视形式,增加对作文的厌烦感。二、是否教师的作文教法太单一  相似文献   

19.
1.减少选材难度。小学生对作文感到困难,有的甚至害怕。原因之一是认为“没有东西好写”。不少作文课学生面对黑板,苦思冥想,选材难成了学生作文的拦路虎。作文音像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内容。如《清明节》等,分别由3-4幅画面的投影片和音乐组成,学生看了后感到有题材可写,教师也感到有内容可教,减少了学生写作时选材的难度,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作文批改.一则耗时费力,二则收效甚微.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事。叶圣陶曾对每学期的七八篇作文这样评价过:“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来说.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批改作文的辛劳来说,实在太重了。”但是,我们作为教师都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作文是必须要批改的。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批改富有成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