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设立,标志着工程对医学的支撑已经从早期的“医工交叉”“医工结合”的层次步入了“医工融合”的阶段。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健康中国2030”,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关怀意识的国际化医工复合型领军人才和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交叉学科的飞跃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出现医学、生物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交叉,面临这些交叉学科的学生如何去讲授免疫学这门课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本专业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改革提出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总结和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国家级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省级质量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成果,对自动化学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探讨,提出了适合于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以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实施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与实践创新理念,系统地构建了新的"理论+实验+实践+设计+培训"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较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简称过控)专业为例,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促进学生形成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了"一条主线、三个阶段"的多学科交叉、逐层递进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结构",并详细阐述了该体系中各阶段的培养内容。这为推动新工科的实施,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善学习、懂操作、能创新"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数学建模教学模式的改革,组建了跨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数学建模教学团队,提出了集"公共数学"分层教学、"服务外包"实践教学与"问题驱动"教学为一体的"三位一体"数学建模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在学科交叉前沿认清理工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大意义,打破跨学科融合的壁垒,将阶梯式教学模式与"观、描、量、析"实践教学法合理运用于教学培养之中,为高年级本科生搭建科研学习与实践的"教学—项目—研究—交流"互动平台,并引入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科研能力多元评价体系,发掘学生的学术科研潜能,构建了学科交叉视域下高年级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完善了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学生科研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创造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人才来满足国家未来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特色人才之路,均衡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工科"创新理念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从加强专业基础课认识、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连接3个方面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尝试。"新工科"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一体化教学设计了实验教学、科研和企业需要导向结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改革3个方面内容。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而环境类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却存在矛盾,根源在于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新目标和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层层递进,不断升级的"5+3环节、核心5模块"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新体系。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生物力学创新与实践”是四川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创新实践类课程之一。建构和完善“生物力学创新与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对科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课程面向工程力学“强基计划”班、力学-软件交叉专业实验班、工程力学基地班。根据其对能力培养要求的不同,通过了解学生特点进行创新实践方向、科教融合式教学内容、创新与实践引导、课程成效等方面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以期与同行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