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威尔第是欧洲音乐史最伟大歌剧作家之一,他创作的二十六部歌剧将意大利歌剧逐渐推向世界歌剧艺术巅峰,逐渐成为了很多歌剧艺术家效仿以及尊崇的对象。为了能够深入的研究威尔第歌剧的艺术特征和其对意大利歌剧的共享。本文从不同的层面对威尔第歌剧的艺术特征展开了分析,并从剧情环境、声乐部分以及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阐述了威尔第歌剧对于意大利歌剧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它的歌剧发展史亦可称为意大利的音乐史。1600年,巴尔弟、里努契尼和培利合作创作了第一部歌剧,经过蒙特威尔弟、斯卡拉蒂、罗西尼、威尔弟以至普契尼等一代代优秀作曲家的创造、丰富、革新和发展,意大利歌剧艺术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对欧洲各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罗西尼是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在18世纪末,意大利的正歌剧和喜歌剧进入衰落时期,是罗西尼在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复兴了意大利的歌剧艺术,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歌剧遗产,在歌剧领域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且恢复了19世纪意大利的歌剧艺术.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它的歌剧发展史亦可称为意大利的音乐史。1600年,巴尔第、里努契尼和培利合作创作了第一部歌剧。经过蒙特威尔第、斯卡拉蒂、罗西尼、威尔第以及普契尼等一代代优秀作曲家的创造、丰富、革新和发展,意大利歌剧艺术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对欧洲各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巴洛克音乐传承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在整个人类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巴洛克时期歌剧的诞生及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奥等地的发展概况和音乐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研究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作品。  相似文献   

6.
18、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艺术非常繁荣,尤为人们所喜爱。19世纪后中叶,威尔第在传统歌剧之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他写完了最后一部歌剧《法斯塔夫》之后,普契尼(1858-1924)的歌剧便占据了意大利歌剧舞台。  相似文献   

7.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巴洛克时期的三大歌剧派别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拿波里乐派,在吸收和借鉴他派歌剧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从风格特点、艺术手法两方面阐述意大利三大歌剧派别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19 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浪漫主义成为欧洲艺术的主流,爱情主题喷礴而出,歌剧和芭蕾舞剧先后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歌剧在意大利蓬勃发展起来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而法国 仍是欧洲的艺术中心,芭蕾舞剧的发展不可阻挡,艺术家以其卓越的才能,征服了观众,而观众对艺 术家的崇拜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论瓦格纳的歌剧艺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文峰 《文教资料》2005,(27):157-159
在歌剧艺术逐渐风靡世界大舞台的今天,人们更多知道的是歌剧大师威尔第、普契尼等,而很少有人对瓦格纳这位大师问津。其实,瓦格纳的歌剧在歌剧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风格与思想是无与伦比的。瓦格纳的歌剧是意大利、法国的歌剧,它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德国式的交响乐,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浪漫主义哲学的信仰以及新时代交响乐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朱塞佩·弗朗切斯科·威尔第(Giuseppe Forturnino Francesco Verdi1813年10月10日—1901年1月27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逝世于米兰,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浪漫主义乐派。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代表作有《茶花女》、《奥赛罗》、《弄臣》、《阿依达》,他的写作风格是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使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将研究威尔第歌剧的各种文献、论文、著作做简要归类分析,从而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杂剧是元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第一流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中的骂詈语丰富且复杂,通过对元杂剧中与动物有关的骂詈语进行词义溯源研究,探讨其所透射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它是随着艺术歌曲、歌剧的诞生和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它主要以艺术歌曲和清唱剧、歌剧等题材作为表演形式。它的歌唱发声是在遵循演唱者自身的发声器官、共鸣腔以及气息运用的科学规律,充分挖掘最佳声音潜力,使得声音自然流畅、音色优美、连贯并富有弹性。而我国的民族唱法来自于生活和劳动中,它的声音具有朴实亲切、明亮高亢等特点。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来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唱法,可以逐步完善我国民族唱法,达到更具魅力、完美的民族唱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阐述1920年以来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历史,并对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了风格归类,对于民族歌剧的教学进行了一般性的探讨。从不同角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举了我国歌剧的代表剧目和唱段,目的是为了广大师生及其观众能更多地关注这些民族歌剧中的精品之作,并提出了"振兴民族歌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含着诸多方面的艺术因素,其中的咏叹调则集中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个性,也是形成作曲家创作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作曲家歌剧咏叹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无疑对表演者演唱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歌剧《梦游女》是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的代表作品之一。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富有戏剧色彩。文章试图结合女主人公阿米娜的角色定位,对其著名咏叹调《啊,满园鲜花凋零》的艺术风格及演唱作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是歌剧的改革者。在18世纪初,他对意大利正歌剧提出了改革。主张音乐要为戏剧服务,简化音乐及情节,摈弃传统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淳朴的表现,并强调歌剧应有深刻的内容,追求戏剧的真实性,力求将歌剧的各种表现手段融会一体。由他创作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就努力实现了这些改革主张,并获得了成功,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1991- 2005, 中国的FDI来源地结构变化如下: 港澳台FDI在90年代前半期大幅度上 升, 1997年开始减少; 港澳台FD I占中国的份额从1991年的67%下滑至2004年的37%。韩国东盟维尔京群岛的FDI迅速增长, 占中国的份额从1991年不到2% 上升到2004年37%。美日英法德意加等发达国家FDI的绝对量有所上升, 占中国的份额稳定在20%左右。其余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FD I占中国的份额稳定在10%强。今后一段时期内, 中国FD I的规模及来源结构可能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艺术家的生涯》普契尼根据法国作家穆勒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改编而成的,其中《多么冰凉的小手》被认为最优秀的片段,这部作品无论在表演技巧上还是歌唱技巧上都是很有难度的,而且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很合乎逻辑,并出现在剧中恰到好处的地方,这部歌剧通过描写诗人鲁道夫与咪咪初次见面到最后两个人生死离别,展现了他们善良的内心思想和朦胧的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