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继国 《成才之路》2012,(16):91-91
正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定向思考和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好的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酶",是强化记忆的"催化剂"。提问通过师生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使教师了解其学习状态和进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对于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本人从问什么、怎样问、如何问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一、问什么"问什么"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前提条件。凡事预则立,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说明“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是信息反馈与矫正的重要手段。而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和教师问两个方面,这里仅探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问什么、问谁、如何问,又颇有一些学问。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是师生问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构成了师生间语言交流、学生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探讨了目前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堂提问的目的,对如何改进和优化课堂提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一、问题的提出有资料表明,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对于提问,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有学者则认为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任何信号;也有学者将其研究的课堂提问界定为在课堂环境中,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外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本研究围绕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数量、课堂提问方式、两种类型问题引发的语言输出量、教师课堂提问的反馈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合理运用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认知活动的发展,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是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好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酶",强化记忆的"催化剂"。一次提问是否成功,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深受一线教师关注。造成学生缺乏提问能力的原因主要是因心理顾虑引起的不愿意提问和因"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造成的提不出问题。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教学课题切入,引导学生提问,并通过教师故意出错以及学生对学生提问等可行性教学对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好问、会问、善问。  相似文献   

8.
汲婷 《考试周刊》2014,(10):102-103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课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方面,因为课堂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很重要,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课堂提问。本文分析两种教师提问类型,包括描述教师课堂提问现状、教师课堂提问分类及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对比研究,最后得出:可以两者结合,尽量多问参考性问题。同时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水平等因素选择采取展示性问题还是参考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英语课堂教学是语言交流的过程。而教师课堂提问作为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语言输出和促进学生语言字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提问行为的差异直接影响课堂交际的质量与教学效果。为使课堂师生互动更具有交际性,教师应多采用参考性问题,并要适当延长问题的等候时间,教师所提问题在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提问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还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从而使自己的表述更具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有下列作用:第一,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提问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第二,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第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可是,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一些误区. 一、提问误区 1.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提问的无序性是指教师提问时随意设问,缺乏主次与前后贯通,这样的提问会分散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注意力.比如,有的教师提问时随意性很大,常提一些与授课内容毫无联系的问题;有的教师为问而问;有的教师以问代罚,刁难学生;有的教师搞突然袭击,猝然发问;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抽象空洞,使学生不知所云;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不适当,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无序提问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中出现“问而不答”和“启而不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开展思考,激发积极思维,在师生问答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外英语教师话语量和提问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外英语教师话语中话语量和提问方式两方面的特点,探究提问方式对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外教师话语总量差别较大,但总的话语占据相应的课堂的比例相似;(2)中国教师提问的总数远远超过外籍教师提问的数量,中外教师提问的展示性问题均比参考性问题多;(3)从总体上看,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习得机会,但从个案分析,参考性问题并不一定保证较多的学生参与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习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正>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历来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课堂教学技能,越来越受到每个教师的重视。但是,在教学中,何时问、问什么和如何问却是一门艺术,并非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恰倒好处,这需要讲究策略。只有把握了时机、内容和方法的提问才能够达到提问的真正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根据社会语言学的输出理论,本文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师提问行为进行了分析,旨在研究教师的话语行为是否应该改变,教师提问方式是否影响学生的课堂语言输出。通过对两名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发现参考性问题比展示性问题更能够使学生输出更多的单句和复合句。因此建议在二语习得课堂中,教师多给学生创造话语机会,尤其是多提问参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教师要让课堂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提问为主。实现课堂的这种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善问、会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教学凸现全新的理念:课堂提问的主体,应该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五个视角全面阐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意识,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做中问和有机会问,全面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可如今从信息技术课堂到其他课堂,普遍存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提出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文章认真分析了学生产生不了问题的原因,并从教师示问、导问、评问,学生学问、试问、精问两方面尝试构建新型的“学问式”信息技术课堂,希望通过探索一个新型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发问进而促进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袁媛 《现代语文》2013,(6):105-106
课堂提问,不应仅限于我们平常认识的教师问,学生答,而应该看成是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它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师问生答,生问师解,生生问答等。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呢?一、抓住关键突破提问法教师在初中语文中的课堂提问不能随意行之,不能  相似文献   

19.
陈丽映 《考试周刊》2011,(65):87-88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讲,新课程的教学过于强调问,很多教师以为提问多了就是注重启发式教学,于是提问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探究的时间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精心提炼和设计,所提问题应该突出关键点、难点、重点、疑点,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变通性,要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精心预设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质疑,引发课堂对话,帮助教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效的课堂提问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产生新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通过师生间的互相问与答的过程,让课堂充满着对话和交流,充满着生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和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对话。有效的课堂对话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智慧,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