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我国早期关于教学活动的研究分为教学活动主体观和教学活动本质观两个方面。主体观的研究主要有单主体观、双主体观、主导主体观和主体间性观,教学活动本质观主要有特殊认识说、交往说、认识发展说、生命说和多本质说。关照教学活动主体观的公共性、本质观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是未来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和客体。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双主体"观点,这三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前两种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摆脱教师主体观或学生主体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与教学主体观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的主体观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分别提出了“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等多种观点,本文试图在对教学主体观问题进行简要回顾的同时,从学习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学主体观的演进过程,并提出:“教师唯一主体论”代表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师生双主体论体现的是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而学生唯一主体论与人本主义学习观相一致的,它代表着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育主体观存在着二元思维、抽象思维、直观思维的共同思维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认为,活动主体是在其交往实践关系中获得规定的,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以教学活动为中介的特殊的交往实践关系.教育主体的规定具有实践性、交往性、相关性、发展性、差异性等特征.教育主体结构是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教学活动-学生"的总体架构,即"主-主"结构.研究教育主体必须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是内驱动力,即主体个体通过调动其内在的需要和潜能来提升自己的主体品质;二是外驱动力,即在"主一客一主"的交往结构中对教育主体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的视阈中,文化是指人的生存方式或样法、活法;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场域中生成的师生存在方式、样法与活法。自在的学校文化精神对人的影响和形塑是一种负向的影响,对师生的影响是自在自发的;自觉的学校文化精神则彰显着一种理性自觉、批判反思、师生主体间"共在共游"等特质,是师生存在方式的本真性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主体间性以其在认识教育主体与处理教育主体间关系中的优势,实现了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它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因此有必要创造条件使之充分得以彰显,并成为认识与处理教育主体间关系的准则。在分析教育主体间性及师生交往等关键概念的基础之上,可以揭示师生交往作为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之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对教育语言在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中的功用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传递社会价值的场所,课堂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缩影。课堂道德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且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从理论层面简要剖析课堂道德教育的本质观、主体观、师生观的要义,旨在对今天的课堂道德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建设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都是从学校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加以探讨,涉及的是文化的客体,即文化客观存在的形态.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全校师生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更多的依赖于师生的文化自觉.这就需要从文化主体的视角,逐一研究校长、教师、学生在学校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建构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存在又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存在,二是客体的存在。因此,研究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就不仅要研究思维与客体存在的关系,而且还要研究思维与主体存在的关系。因为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而存在的,所以在哲学史上,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不仅是通过它们对于认识和认识客体的关系的不同观点获得表现的,而且主要地也是通过它们对于认识和认识主体的关系的不同观点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主体间性德育观是一种关系思维下的道德教育观,当前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着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缺乏个性和独创性以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表现为重管理轻教育。在主体间性德育观下,可从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催生宿舍文化的人性化;培养师生平等观念,营造民主和谐教育氛围;优化宿舍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宿舍文化品位;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促进宿舍文化蓬勃发展等方面来加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中心论”实质是教师单一主体观。这种单一的主体观 ,使学生的发展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遭到异化。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 ,可谓正本清源。理想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主体交往关系。师生主体交往的实现 ,不仅要将教师和学生都视为教育交往活动的主体 ,更应倍加注意师生主体交往意识、交往精神的培植。  相似文献   

12.
试论现代教育的师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教育思想及观念的现代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观、师生观等。就构成教育活动的诸因素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基本因素,有什么样的师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对教与学关系的本质认识,在教育活动中,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策略等。那么,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师生观呢?一、师生统一主体观教育现代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21世纪新人。人的现代性特征繁多,但其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发扬。因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靠具有主体精神和有创造…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大多数人认为学校管理就是控制。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管理文化发生了变化,逐渐由控制向信任转变。当前,一种基于信任的学校文化已走上舞台。学校管理可以从四个层面来建设以信任为核心的内隐文化,构建师生向往和留恋的幸福家园:一是精神榜样,即校级领导层面要形成精神文化;二是服务文化,即中层行政层面要形成服务文化;三是幸福文化,即教师层面要形成幸福文化;四是成长文化,即学生层面要形成成长文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学视域,以生态系统共生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基本观点为切入点,通过共生模式的共同机制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间平等观解析、共生模式的共赢机制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性目的观解析、共生模式的协同机制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性形成观解析、共生模式的运行机理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性规律观解析四个方面,对教育哲学中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进行了生态学视域的解析.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存在管理文化、学科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分野,而学生文化的主体地位被遮蔽。文章在进行文化分类和阐明三种文化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学生文化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对高校文化创新、形成文化间性和宽松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认为应确立学生文化主体观,用“质量文化”思想整合多元的高校文化,倡导忠诚于学生消费者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完成:一是要确立学生主体观;二是要在教学中树立民主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评价观;三是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思维原则;四是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五是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实践证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  相似文献   

17.
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它以观念的形态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头脑当中,对于观念主体的分析成为技术观研究最为基本的内容。技术价值观是人们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技术价值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它作为技术文化的基本内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引导甚至规定着人们在技术活动中的技术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的技术选择和技术发展模式。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关系是表现为嵌入与被嵌入的关系,辨析两个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主体间性之意义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视阈中的主体间性研究是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它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文章以教育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结合教育主体间性所提倡的复数主体和所奉行的主主关系,分析了教育主体间性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从而揭示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教学文化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文化是一种课堂的文化,它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教学文化是一种活动的文化,它激活和创造了师生之间分享资源、传递信息、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或生成新知识等方面的行动和变化;教学文化是一种关系的文化,它通过一定的活动建立课堂内外的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关系,营造了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教学情境中时代变迁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系;教学文化是一种显性与隐性交融的文化,它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传承、改造或创新了其特有的文化。因此,教学文化是一种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是教学背景下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福柯知识权力理论与其学术发展是相适应的,沿着考古学-谱系学-伦理学,认识型的更迭反映了知识的自主与回归,主体的微观权力是力量关系,知识-权力的共生关系形成了现代社会的真理制度,解决策略为局部斗争和生存美学。在教育领域,福柯知识权力理论在主体观、知识观、师生观、目的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