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浊水中加入明矾可以加快沉淀”可谓是自然教师的“熟戏”,这“熟戏”却让我“演”砸了。 课堂上,我自信地与孩子们谈话:你们的桌子上有两杯同样混浊的水,往1号杯里加入一小匙明矾,2号杯不加,同时用玻璃棒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两杯水有  相似文献   

2.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4,29(6):76-82
“以俗为戏”是李渔小说婚俗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李渔继承了晚明士人中流行的享乐之风和晚明思想中的怀疑精神,这种风气、精神和李渔个性的结合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自娱娱人”与追求“新奇”小说观念的形成.“以俗为戏”是这种小说观念的鲜明体现.“以俗为戏”的价值取向在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形象设置、情节构织和叙述语言的戏谑化等方面.“以俗为戏”这一叙事价值取向表达了士子对僵化婚姻礼俗的某种置疑,瓦解了话本小说婚俗叙事的教化倾向,赋予婚俗一种崭新的叙事形象和价值;但也不免陷入媚俗的境地,稀释了这一题材应有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教完1 ̄10后,教师可向学生讲一些简单的、用数字写成的诗或对联,巩固学生对数字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理学家邵康节一首写山水的诗,将“一”至“十”这10个数字嵌入其中.清朝时期有个穷秀才过年时,在自家门口贴了这么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的上联缺“一”,意思是没有衣服;下联缺“十”,意思是缺少粮食;横批上没有“东西”,意思是一无所有.秀才把自己的贫寒生活,通过数字巧妙地表达出来了.数学与语文方面的知识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妙用.…  相似文献   

4.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里的“皇阿玛”指点江山,意气风发;戏外的张铁林信心十足,踌躇满志。戏里戏外,一样的中气十足的声音,一样的习惯倒吸一口气,一样的喜欢眼皮一抬、眼睛一瞪……让人恍惚,到底是“皇阿玛”影响了他,还是他左右了“皇阿玛”?或者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选择演员这样一个职业,就像选择了一扇可以支起镜头的窗:镜头里的“皇阿玛”,镜头外的张铁林。现在,他又多了教育工作者这么一个身份,多了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这个头衔。我们不禁好奇,讲坛上的张院长,镜头中的“皇阿玛”,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张铁林?  相似文献   

5.
对于《智取生辰纲》,评者多把目光落在“一瓢酒”上,以为这是智取的关键,却忽视了“双簧戏”在“智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哈佛大学某年入学考试的一道题目将莘莘学子挡在门外,题目是:如何挪动其中任何一个数字(0,1或者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条件:只能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且只可挪一次,而不是数字对调.其实答案很简单,只需将“102”中的“2”上移,变为10的平方就可大功告成,即“101-102=1”.这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当听到“挪动”,大部分人想当然地以为就是左右方的位移,从而完全陷入了一种横向思维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7.
学习《木兰辞》,大家都说木兰是“爱国精神”的典范。我却不这样认为,理由如下:木兰在叹息声中出场,因为“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正是由于“可汗”的无理征兵才使得孝敬父母的木兰为解父难,无奈之下,被迫从军。“东市买……西市买……”,很多人认为这几句表现了木兰从军的积极性。记得古诗中有“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诗句。这只是一种铺排手法,怎么就能体现木兰从军的积极性呢?当出生入死的木兰得以幸存回家时,家人欢迎她的场面是多么热闹,木兰对还女儿…  相似文献   

8.
有一道这样的试题——原命题:末位数字是数字或5的整数,能被5整除;它的否命题是( )。这道题简单似看,却颇有一定的深度,对初中学生来讲是要求较高的一道题。对这道题,考生的答案绝大多数是:末位数字不是0或5的整数,不能被5整除。连标准答案上也是如此回答的,很多老师也坚持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答案。可见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错误。问题主要就出在原命题题设中的“或”上。用字母来表示,其一般形式是:若A_1或A_2,则B。这里只要A_1、A_2中有一个成立,则B也成立。下面我们来证明“若(?)或(?),则(?)”不是原命题  相似文献   

9.
一、速算器图解二、速算器的原理、特点和作用原理是:“数珠”与数字一一对应。特点是:直观性强,使用简单,学生易接受并能操作;计算速度快,强于传统的数小棒,且结果准确无误。作用是:既可作教具,也可作学具,指导低年级学生数数和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三、例析例1 4+4=8 操作过程:①先将数珠全部集中在下栏铁丝上;②从下栏数珠中拨4颗到上栏,使最后一颗数珠对齐上木方数字“4”;(这是第一个加数,见图1)③再从下栏数珠中拨4颗到上栏,使尾珠正好对齐上木方数字“8”,于是得到“4+4=8”。  相似文献   

10.
曾琳 《四川教育》2000,(4):32-33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是什么数?在1的末尾添上一个“0”、二个“0”,它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怎样变化的?[CAI演示:屏幕上出现数字“1”,闪烁数字“1”;然后在数字“1”的末尾添上一个“0”,闪烁数字“10”;再在数字“10”的末尾添上一个“0”,闪烁数字“100”。]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100”是什么数?在100的末尾去掉一个“0”、二个“0”,它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怎样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泉州戏神文化中人戏和偶戏分别有雷海青相公和苏相公为代表,两戏戏神都称“田都元帅”,有诸多共同的文化表现特点.但在历史的实际存在过程中,两戏戏神文化却十分复杂,存在种种的同异点,偶戏中还有十分隆重的戏祖陈平崇拜.泉州艺苑崇尚戏神的复杂局面,实际上是泉州多神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泉州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里问道“课文的对话里提到‘基督徒的精神’,把犹太人说成‘异教徒’,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是:这“表现了作者的宗教的和种族的偏见。这是作者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这样来回答问题未免简单和武断了。作为高利贷者的夏洛克,体现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残暴贪婪,丧失“人性”,这一点自不待言。但作为一个犹太人——“异教徒”的夏洛克,他处处受到种族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2.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设疑导入 教师引言:俗话说,“人生就是一场戏”,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上演着属于自己的戏.今天这堂课上,也将上演一场戏,戏的名称叫“黔之驴”.素未谋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虎见面了,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5.
数学兴趣小组组长小明宣布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莱福德数列及其规律”小芳心直口快,抢先发问:“什么是莱福德数列?好陌生的一个名字”小明笑了笑道:“名字的确很陌生,但数列也很有趣请大家看黑板上这样一列数:312132,找一找它的特征吧”小明话音刚落,性急的小婷便急忙说道:“这列数共有6个数字,由两个1、两个2、两个3组成”小勇善于观察,他说:“这列数有个更重要的特征:两个1之间有一个数字,两个2之间有两个数字,两个3之间有3个数字”听了小勇的发言,小明高兴地说:“我们把这列数的数字顺序倒过来,得到一个新数:231213,它仍然具备上述特征这就…  相似文献   

16.
幼儿的小肌肉群发育尚不健全,初学书写数字时,手腕转动不灵活,握笔也感到很吃力。我在实际教学中按照由易到难、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较快地掌握了书写数字的要领。一、打破惯例,归类学写。初教幼儿学写阿拉伯数字时,我没有按数字的顺序进行,而是把数字适当归类,先让幼儿学写1、7、9、10。不难看出,这几个数字分别由竖、横及圆圈构成,笔画较简单。我根据这几个数字的特征,还编了几句顺口溜,让幼儿边念边学。如书写“7”时说:“横——短,竖——长,合起来像手枪。”书写“10”时说:“1和0是一家,分开太远不像话。”把“9”看成是0和1的组合,并形象地告诉幼儿,“9”看上去就像一根棍子上面拴着一只一小气球。幼儿学起来兴趣颇高,掌握得较快。在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其学写数字的兴致也更浓了。二、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教幼儿学写数字,开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然而,我们似乎总习惯把语文的积累简单地理解为每天一节课的数学相加。于是乎,每天的那节课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分量”都显得那么重,“期望值”都显得那么高,这节课自然就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期望和等待。对于学生来说,所谓课前预习就常常流于形式,而更多地体现为“期待”,即期待在课堂上收获尽量多的“东西”,因为这节课是当天语文学习的“全部时间”;对于老师来说,除了课前为明天那节课所作的精心准备,也体现为一种期待,即期待着要把尽量多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因为这节课是当天…  相似文献   

18.
明代以来的一些小说和戏文中,常把“上厕所”、“解手”说成“出恭”。特别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还把“出恭”拆开来说:“……待老猪出个恭来。”这更使人误认为:“出”是动词,“恭”当然就是宾语,一  相似文献   

19.
“三个女子一台戏”。如果是五十多个女生一年又要上演多少台戏?作为女子高中的班主任,如何利用这一台台好戏来培养角色(学生),塑造角色呢?“小戏”就当“小戏”唱,培养学生豁达、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场景:预备铃响,学生甲冲进教室,跑向自己座位。“咣”一声,她的书包把学生乙的饮料碰倒在地板上。甲没有拾起,也没说声“对不起”,而是拿出课本准备上课。只听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断:师“:×××同学,请说一下你的答案。”生(懦懦地)“:我做的恐怕不对。”师(惊讶地)“:为什么?”生“:我的得数不好。”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只说了短短的两句话,然而他留给我的感受却只有:震撼!一、数字也有好坏?!众所周知,数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中性的。无论你是帝王还是乞丐,也无论你是英雄还是匪寇“,1”就是“1”“,2”就是“2”。然而如今这些最中性的数字也被学生贴上了“好”与“坏”的标签。不是吗“?我做的恐怕不对”的直接原因竟然是“我的得数不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不想:是谁让学生形成了这一认知?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