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比较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口语文化是通过声音和具体形象来表达的,声音具有直接地生理地刺入身体和感觉的功能,因此口语文化的感觉方式迥异于书面文化,它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动用所有的感官来知觉,属于一种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的方式。而成人文化则属于一种书面文化。书面文化以抽象性的词语符号来代替事物,走一条…  相似文献   

2.
教育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以文化的方式浸润儿童的心灵世界,教育中的行为始终体现着一种文化的渗透。表象是教师对学生随意的训斥、命令、颐指气使,实质是在传达一种成人本位的文化理念。相反,当我们与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考察,学生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学校亚文化系统,具有过渡性、多元性、非正规性、开放性特征,形成于学生群体共同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学校文化的价值延伸和教育结构中的各种矛盾,它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繁荣、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沟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儿童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独具魅力的,它不同于成人文化中的呆板、功利,显示了诗意、平等、哲学等隶属于儿童世界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成人叙事中的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它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形成包含了人类文化心理中人类儿童情结、儿童的重新发现等因素.在儿童视角的关照下,不仅能反映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侵入,还能质疑以成人中心的理性和规范,还原历史本相.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复合下,揭示出人类生存本相.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然而儿童文化安全面临着来自成人文化的威胁,包括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污染和压制。我们需要破解儿童文化安全的危机,为儿童文化生存创造自由的空间,提倡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的集合,体现着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童文化需要成人文化的关怀与养育,成人文化也需要儿童文化的拯救与唤醒。儿童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丰富而又生动的,总体而言,具有原始的整体性、无畏的体验性、创造的游戏性以及审美的艺术性等精神特...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传统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白”的课程,是成人文化。新课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由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童心”、“童趣”成为我们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9.
赵龙 《中国德育》2008,(12):50-52
班级,不仅仅作为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载体而存在,它更多的积淀着一种文化,一种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在校园文化中甚至可以单独存在的儿童文化。因此,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研究班级,研究班级中的文化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使我们以此为平台走进孩童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一定意义上的“交往”与“共生”。  相似文献   

10.
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或神话的)、梦想的、艺术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的逐步迈向意识的,是历史沉积的因而是复苏的,是“转变的生长的”。儿童文化现象最重要的特征是古而常青的特征:它有悠远历史但却是从头开始生长的,是复演的又是创新的,它是新与旧的和谐统一,它是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儿重文化与成人文化可以在互补与互哺中相得益彰:一方面,儿童的成长是依赖于成人的;另一方面,儿童清纯朴素的天性又对成人的心灵和文化具有反哺的功能。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可以而且应当在互补与互哺中共同成长相互拯救,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拥有更为美好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有没有内在的关联?幼儿园课程应以什么为价值取向,是成人的文化还是儿童的文化?福利特纳曾指出,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自我世界”,而且还要设置与这一自我世界相符合的课程,引导学生不断扩大理解视界和自我世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这一“自我世界”就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的文化世界,它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起点、标准和过滤器。幼儿园课程的任务就在于培育、提升这一“自我世界”,从而扩大儿童的“理解视界”,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过程乃是师生共同建构、以儿童生命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引导学生健全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原本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但在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世界,常常表现为两种倾斜的关系模式:一种是从作为施教者的教育主体出发,即从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出发,对学生耳提面命,儿童发展成为实现成人意志的工具,以教育者为代表的主体意志遮蔽了作为儿童发展起点的生命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成人本位;一种是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主体出发,即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一跃而成为教育实践的中心与主体,儿童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在教育情境中急剧上升,成为与教师平等交往的主体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具有异同性,它是整体感知反应的、诗性逻辑的、具有游戏精神的文化。成人文化是儿童文化的演进方向。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得到进步成长的同时又失去了纯真天性,在获得“哺育”的同时又受到了“污染”。成人文化经常对儿童文化进行引导和侵袭,尤其成人文化在教育、语言文字、媒体、制度、商业方面的侵袭,使儿童失去了真正的童年。只有让儿童自由的说、自由的行、自由的思,儿童才能更好的成长,人类才能拥有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一个悖论式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学的视野下,儿童成为一个悖论式的存在:面对儿童的天真无邪,成人往往持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欢喜、羡慕,因为它失去了便无法追回;同时,也充满着忧虑和担心,因为它与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相违。即学校教育往往赋予儿童的天性以消极的内涵,如贪玩、无节制、自觉性差及缺少自律等。在对儿童天性的理解中,成人社会更多地带有一定的文化偏见,如把儿童等同于幼稚可笑、没文化等。在现行的制度化学校中,儿童世界作为成人世界的对立物,一向成为被改造、被克服的对象,儿童的天真无邪与性情顽劣更是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儿童更多地被置于成…  相似文献   

16.
冲突与共生: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是"儿童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本文梳理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学说,主要有冲突关系、共生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尝试提出关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儿童文化是儿童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价值观、行动方式和规则。文化生活是儿童文化的表现形式,精神生活是儿童文化的实质。儿童文化的缺场是指儿童群体的精神生活场及文化生活空间的缺失,表现为成人权力控制的合法化、儿童主体自由的沦丧和游戏精神的消逝,其根源是成人文化的专断和大众传媒的侵蚀。重建儿童文化、提升儿童文化的生态伦理,需要回归自由的童年,建构表现者的文化;需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丰富儿童文化资源,创生儿童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提出了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及前象征文化三种文化传递模式。透过这三种文化的内涵来审视儿童生活实质是对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审视,后象征文化仍主导着儿童当下的生活,互象征文化则是儿童保有自身文化和生活特征的基础,而后象征文化则提醒成人反思儿童当下的生活,理解和解放儿童,从而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儿童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幼儿园课程应改变以传承社会主流文化或成人文化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价值取向,从儿童自身的文化品性出发,在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激发、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和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儿童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幼儿园课程应改变以传承社会主流文化或成人文化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价值取向,从儿童自身的文化品性出发,在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激发、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和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