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磨蹭是个不良习惯,但这种习惯并非一天形成,很多已经养成了磨蹭习惯的孩子,如果能够在刚刚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及时解决,也许他们可以远离磨蹭带来的苦恼。因此,未雨绸缪是非常必要的。王裕如女士是上海市烛光咨询所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她曾经为很多青少年以及外企白领作过心理咨询为此,笔者特别电话采访了王裕如女士,希望她能给那些担心孩子养成磨蹭不良习惯的父母们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口述/王裕  相似文献   

2.
有研究人员发现预防性的心理咨询观念随时代和城市发展在提升。孩子年龄越小,其父母自也相对越年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越关注;所以遇到问题求助意识 更强烈,求助行为也更多。而中学生的父母相对年龄较大,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相对较低,而且随着孩子长大,对心理咨询的信心也可能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3.
徐宁 《四川教育》2022,(Z1):27-28
<正>常常有人疑惑,作为校长,我为什么执着地走在传播家庭教育的路上?这源于我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感受。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18年,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源自原生家庭。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懂怎么爱孩子的父母。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是的爱正在伤害孩子却不自知。做心理咨询只能帮助极少数孩子,只有做好家庭教育才能帮助千千万万的孩子,造福千千万万的家庭。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办一所真正让家长改变、孩子受益的“父母大学”。  相似文献   

4.
父母在考虑给孩子转学的问题时,一定要认清问题解决的目的和手段是否一致。卢:王老师,您好。目前,无论是在中学、小学都普遍流行着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父母就给孩子转学的风气。甚至有的孩子不止转过一次学。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王:父母希望给孩子换一个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时下,一些年轻父母出于种种原因,生下孩子,甩手交给了奶奶或姥姥,有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外地去,直到孩子长大了才接回身边,目的是监督读书,让孩子按父母的愿望去发展。于是问题接踵而至,因为孩子毕竟是灵与肉的统一体,不是随意再塑所能奏效的。这里从众多的心理咨询个案中抽出几个例子,也许对年轻父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做父母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孩子迟早要独立,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分离之爱”;如果父母对孩子包办代替太多,管得太多,孩子就会永远也长不大。下面这个心理咨询的实例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7.
施钢: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理事。 很多父母任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㈧而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情绪失控会给孩予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是否会妨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父母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此我们采访了施钢老师。  相似文献   

8.
一名初一男生被某民营医院误诊为“重度抑郁”,父母焦急万分,前来学校咨询室咨询。咨询师通过询问,发现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建议父母带孩子到正规专科医院重新诊断,并在心理辅导中帮助该生撕掉负面标签,调整认知,走出适应性焦虑。此案例辅导表明:在心理康复的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是孩子心理复原力的重要来源;医教结合能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家教的错位会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已经有了新的含义。但是有些父母仍旧沿用“管、训、卡、压、打”等过时的、不科学的家教模式,来对待新世纪的孩子。因此近年来有些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许多家庭暴力事件,这是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必须准确定位,改变由于家教的错位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被动局面,以适应当前中小学生“减负”的大势所趋。 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心理咨询工作,接待过数千名父母,从大量家教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使父母明确…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不同的家庭造就不同的孩子。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一些父母常常产生疑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是应该严格一些还是宽容一点?是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则去教育孩子,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决定?这就是父母的教意态度和教养方法问题。 在心理学中,研究者们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把家庭分成了四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两个坐标把平面分成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代表四种家庭类型。看一看,您的家庭是哪种类型? 其中,“温和”和“冷峻”代表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有的父母对待孩子是温和…  相似文献   

11.
正当我听到孩子们敞开心扉地和我聊天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如果父母能耐心地"听见"孩子,也许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先讲一个小案例。曾经有一对父母带着7岁的女儿来找我咨询,这个女孩爱发脾气,而且情绪很激烈,曾跑到窗户边威胁父母要跳下去。父母为此感觉心力交瘁,也很担心女儿有一天真的冲动得做出了什么让人后悔的事,所以赶紧带她来进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2.
王文革 《家庭教育》2009,(10):22-23
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案例。由于这位母亲有理智,懂得求助于心理咨询,使孩子的情绪问题很快得到控制,从而遏制了孩子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由此,我们想到上期本刊的个案。女生佼佼其实比此案中大伟更坚强一些。心理素质更好一些。她不仅从小看够了父母的吵架,  相似文献   

13.
【活动背景】日常心理咨询中,六年级学生多次提到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尤其父母太唠叨让人受不了。钟志农教授曾说:小学高段,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渴望自主独立的意识明显增强。而父母发觉孩子与自己渐去渐远,内心不免倍感焦虑,于是他们(特别是母亲)往往采用说教、唠叨的办法来加强对孩子的掌控,结果引起孩子的厌烦和反感。因此,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突出地表现为“唠叨-反唠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刘捷 《母婴世界》2014,(12):124-125
个案分析: 有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偷东西,每次偷东西她的父母都会很凶地打骂她,但是,孩子反而越偷越凶,最后只能来做心理咨询。在咨询室中,我跟孩子聊了很久,了解了她的成长经历,原来孩子小时候是非常受父母宠爱的,但弟弟出生以后,父母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弟弟的身上,平时对她不闻不问。孩子非常痛苦,她觉得父母不爱她了。于是,她就做很多奇怪的事情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但是效果很小。在偶然中她发现当她偷东西的时候,父母会打她骂她,她能够从打骂中感受到父母还是爱她的。从此,偷东西就成为她吸引父母关注的一种手段,因为对她来说,她宁愿父母打她骂她,也不希望父母忽视她。  相似文献   

15.
吴颖 《父母必读》2014,(7):31-31
正推荐书目:《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推荐理由在这个富裕的时代,衣食无忧的孩子好像却越来越难以快乐。他的压力从何而来?父母的焦虑又从何而来?有着30多年儿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经验的美国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 心理健康,当孩子出现一些心理或 行为问题时,许多家长想到了带孩 子去看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与心 理治疗。但有些家长对于什么是心 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孩子出现哪些 问题时需要去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 疗,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 疗时又应该注意什么等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人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件可喜的事情。但是,最近有一个“教育妈妈”“教育爸爸”说法,却有着另外的意思,含有明显的否定意义。被称为“教育妈妈”和“教育爸爸”的父母,他们所关心孩子的教育都会集中在哪些方面呢?仔细分析一下,几乎都是集中在学校教育上,更确切地说,是对孩子的考试和升学极为关心。他们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或喜或忧,为让孩子上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等忙得不亦乐乎。在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许多父母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只是孩子的升学。他们是自己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还一个劲儿地问我孩子到底出…  相似文献   

18.
笔者身为一个母亲,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在此,我愿意通过《家长》杂志"咨询师手记"这个平台,把我与孩子相处的经验和更多的为人父母者分享。  相似文献   

19.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5,(13):57-57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在独生子女时代,没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学生成才,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恨铁不成钢”的体会:无论怎么唠叨,孩子根本“不理那一套”,你的付出,他并不领情。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他们不懂事,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孔屏在她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十几年的有心人,孔屏…  相似文献   

20.
晓雨 《家教博览》2000,(7):35-35
一位10岁的小男孩由父亲带着来作心理咨询。父亲说他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常常嚷着让父母给他摘星星。父母好言劝慰他一番之后,病就奇迹般地好了,可过一段时间又会再犯。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回答跟正常儿童没什么两样。父亲讲,孩子从小得到了很多的爱,五六岁时出门,还常常趴在父亲背上,母亲则是经常不离左右:父母都是中专教师,都不坐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