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与管理的关系颇为微妙。本来,教育(育人)、教学与管理是三位一体的。但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条件下,三产生了分离的可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被分离、甚至相互冲突。在教学理论,过去我们一般也因此将教学与管理视作分离度较大的两个环节、两桩事情,认为它们各有各的职能。然而,过于强调它们各自的职能,却给教师造成了两各施其政的观念。这样,既束缚了“教学”——如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内容讲授;又贬低了“管理”——如许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维持纪律。  相似文献   

2.
教学与管理的关系颇为微妙。本来,教育(育人)、教学与管理是三位一体的。但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条件下,三者产生了分离的可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被分离、甚至相互冲突。在教学理论,过去我们一般也因此将教学与管理视作分离度较大的两个环节、两桩事情,认为它们各有各的职能。然而,过于强调它们各自的职能,却给教师造成了两者各施其政的观念。这样,既束缚了"教学"--如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内容讲授;又贬低了"管理"--如许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维持纪律。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观的趋势。本期"视点",我们从"教师工作方式的改进"、"'新知识观'带来的变革"、"听课、评课的改革"和"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课堂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教学与管理的关系颇为微妙。本来,教育(育人)、教学与管理是三位一体的。但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条件下,三者产生了分离的可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被分离、甚至相互冲突。在教学理论,过去我们一般也因此将教学与管理视作分离度较大的两个环节、两桩事情,认为它们各有各的职能。然而,过于强调它们各自的职能,却给教师造成了两者各施其政的观念。这样,既束缚了"教学"--如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内容讲授;又贬低了"管理"--如许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维持纪律。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观的趋势。本期"视点",我们从"教师工作方式的改进"、"'新知识观'带来的变革"、"听课、评课的改革"和"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课堂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学与管理的关系颇为微妙。本来,教育(育人)、教学与管理是三位一体的。但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条件下,三者产生了分离的可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被分离、甚至相互冲突。在教学理论,过去我们一般也因此将教学与管理视作分离度较大的两个环节、两桩事情,认为它们各有各的职能。然而,过于强调它们各自的职能,却给教师造成了两者各施其政的观念。这样,既束缚了"教学"--如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内容讲授;又贬低了"管理"--如许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维持纪律。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观的趋势。本期"视点",我们从"教师工作方式的改进"、"'新知识观'带来的变革"、"听课、评课的改革"和"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课堂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教学与管理的关系颇为微妙。本来,教育(育人)、教学与管理是三位一体的。但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条件下,三者产生了分离的可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被分离、甚至相互冲突。在教学理论,过去我们一般也因此将教学与管理视作分离度较大的两个环节、两桩事情,认为它们各有各的职能。然而,过于强调它们各自的职能,却给教师造成了两者各施其政的观念。这样,既束缚了"教学"--如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内容讲授;又贬低了"管理"--如许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维持纪律。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观的趋势。本期"视点",我们从"教师工作方式的改进"、"'新知识观'带来的变革"、"听课、评课的改革"和"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课堂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深化素质教育 再创教研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必须高效、高质地培育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为此 ,语文教研必须辟蹊径、创新路。一、培、测、查、通四步教研一条龙培 就是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与业务的培训。教育理论是教师业务的显微镜 ,教师只有在这“显微镜”里面才能窥视出有利于教学业务的“微生物”。教育理论与业务双轨制培训必须持之以恒 ,雷打不动。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必须树立新观念。如“中学语文教育学”理论培训 ,首先从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做切入口 ,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有个新的明确的认识。语文教学一直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教师是主导…  相似文献   

7.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要让教师掌握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一个“中介”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转化的桥梁。教学理论比较抽象,难以把握,教学实践十分具体,而教学模式介于二者之间,教师易学易用,对课堂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近几年,许多学校推广优秀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改革,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管理,达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的目的。如何做好教学模式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教学模式管理教学模式管理就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孙景荣 《考试周刊》2012,(61):105-10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和谐教育”的解释——人的活动有两种职能: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人的自我表现,个人的世界观、信念、意志力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和谐教育”就是把学生的这两种职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都得到均衡的发展。现实的外语课堂教学恰恰忽略了上文提到的第二种职能,尤其忽略了“人的自我表现”“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实质上是忽略了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的互动。当代语言教学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个人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理论的核心是教师、学生、任务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具体地说,“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处于系统中心,而“教师”、“任务”和“环境”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08,(1):46-49
2006年上半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全员培训进入第二阶段之时,在上海教师教育网与上海教育资源库上建设了“862资源”。“862”是指862节各个学科课堂教学的录像,它们是通过各区县的选拔、拍摄录像、送报汇合而成的。这862节课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差不多都基于常态、真实的课堂情境。有许多生动的课堂活动,为探索二期课改的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若干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其中有的课或许有些遗憾,但却为有志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不少值得反思和借鉴的样本或案例。学习应该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在2007年8月的上海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会议上,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认为,当前,继承传统比标新立异更显难能可贵。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某些因时代转型而特有的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实实在在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教学有规律。这种规律就蕴含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试等五大基本环节之中。校长和教师必须回归教学的每个环节,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一线教师如何从事教学研究?——由两个案例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由我国数学教育界著名的专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毓信教授为本刊提供的专稿,从对两个教学案例分析出发提出了关于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些观点。作者认为,搞教学研究不应像现在常见的那样,就是写一些“大而空”的教研论文,应该以切实立足于自身的教学活动为基本原则,研究解决自己面临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而努力超越改进自身的教学,使相关的研究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如从理论高度指明相关问题的普遍性。他还具体说明了“生活数学”和“学校数学”有什么重要区别,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对于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的问题,他认为,只要教师的教学思想开放,就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充满着可供研究的各类问题。如,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必要的“铺垫”与学生的主动探究这两者的关系?现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做法——要求学生自己出题是否真的有益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的同时,是否也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等等。郑教授这些密切联系实际的、非常中肯的分析说明,相信对于每一个迫切希望进行教学研究,却又苦于不知如何去进行的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启发和帮助,都会由此而得益;而通过积极的实践与认真的总结都会加深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界对认识过程的研究揭示:即使认为教师的课讲得很好,许多学生实际理解掌握的东西也远少于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这说明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讲授的教学效果很不尽如人意,要进行大力的改革。为了改革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写进了党中央的决议,“活动教学”受到了广泛重视,而“交往”(此文专指课堂教学中的问答、讨论及课外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对话、交流等)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也从人们的理论视野走入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于是在许多地方又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界对认识过程的研究揭示:即使认为教师的课讲得很好,许多学生实际理解掌握的东西也远少于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这说明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讲授的教学效果很不尽如人意,要进行大力的改革。为了改革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写进了党中央的决议,“活动教学”受到了广泛重视,而“交往”(此文专指课堂教学中的问答、讨论及课外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对话、交流等)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也从人们的理论视野走入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于是在许多地方又出现了  相似文献   

13.
郑毓信 《广西教育》2006,(3A):16-18
这篇由我国数学教育界著名的专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毓信教授为本刊提供的专稿,从对两个教学案例分析出发提出了关于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些观点。 作者认为,搞教学研究不应像现在常见的那样,就是写一些“大而空”的教研论文。应该以切实立足于自身的教学活动为基本原则,研究解决自己面临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而努力超越改进自身的教学,使相关的研究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如从理论高度指明相关问题的普遍性。他还具体说明了“生活数学”和“学校数学”有什么重要区别,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 对于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的问题。他认为,只要教师的教学思想开放。就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充满着可供研究的各类问题。如,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必要的“销垫”与学生的主动探究这两者的关系?现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做法——要求学生自己出题是否真的有益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的同时,是否也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等等。 郑教授这些密切联系实际的、非常中肯的分析说明,相信对于每一个迫切希望进行教学研究,却又苦于不知如何去进行的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启发和帮助,都会由此而得益;而通过积极的实践与认真的总结都会加深自已的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教学场所,同时也是文明修身之地。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课堂教学管理研究中出现的以教师学生书本为中心“三中心”弊端、管理方式僵化、“以考代管”教学与管理脱节、管理意识淡薄等现象,课堂教学管理开始了新的探索: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践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立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树立管理就是教育、就是发展的意识,教会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将儒家德育理念导入课堂教学管理,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隐性管理,坚持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课堂教学管理走本土化、信息化、国际化道路,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积极参与,师生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5.
自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后,“对话”一词和以此为理论指导的“对话教学”逐渐为广大教师熟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真正符合对话理论、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的“对话教学”呢?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存在一些与对话理论不符的现象,它们打着“对话”的旗号,却是名不副实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16.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有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我们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精心搜索的哲理小故事、图片、视频资料等。如何处理这些材料,让它们更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我想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顾泠沅教授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着两大“落差”,即: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落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如何缩小“落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新课程目标?我们在构建贴近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创造适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顾泠沅教授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着两大“落差”,即: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落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如何缩小“落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新课程目标?我们在构建贴近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创造适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界对认识过程的研究都揭示,即使认为教师的课讲得很好,许多学生实际理解掌握的东西也远少于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这说明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讲授的教学效果很不尽如人意,要进行大力的改革。“活动教学”受到了广泛重视,而“交往”──此文专指课堂教学中的问答、讨论及课外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对话、交流等,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也从人们的理论视野走入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于是在许多地方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小讨论加大讨论”。课堂热闹了,结果也只是热闹了,教学效果未见怎样…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与片面,相当多的教师仍从“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从备课到上课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教”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学中经常出现“满堂问”现象,使课堂教学变相地成为“满堂灌”。 许多经验启示我们,小学首先应该教儿童爱学和会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教师只有从“如何学”的角度去考虑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