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莹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62-63,71
英语移就修辞格是英语众多修辞格之一,主要特点是说话人把本常用于人的修饰语改用于事物,达到言简意丰、生动别致、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笔者简略阐述了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处理英语移就修辞格。 相似文献
2.
徐层珍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3):85-90
移就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它由转移修饰语(主要是形容词)和中心语构成,二者之间通过语义的“巧移”而形成一种临时的搭配.文章重点探讨英语移就格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及其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英语移就辞格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就是由修饰语与通常不相搭配的名词构成 ,是一种词语搭配的语言变异现象 ,从表层结构上看虽有点不合逻辑、不合情理 ,但从逻辑深层结构上看是合乎事理的。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移就修辞格的语用特点、语用类型、语用前提和语用功能。正确理解移就修辞格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英汉“移就”侈辞格语义特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论,介绍了英汉“移就”修辞格的语言特点,提出了翻译“移就”修辞格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阐述了英汉“移就”修辞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春林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9-23
移就就是将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词或描述性短语移置于另一事物。本将移就辞格分为三类;一是把描述人的思想感情或性状的词移置于另一事物上;二是色彩词语的移用;三是量词移用。 相似文献
6.
7.
《校园英语(教研版)》2015,(30)
移就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修辞格,简洁明快且生动形象。本文介绍了移就修辞格的定义、功能、分类及其常见翻译方法,期望能切实帮助英语学习者熟悉移就格,从而提高英语理解、表达能力及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钟馥兰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2):53-57
移就和移觉是英语中两种极为相似且同属于词义上的修辞格,在结构上基本相同,都是把本属于甲的修饰语移用来修饰和限定乙,在使用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掌握了它们的用法,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移就和移觉修辞格。从而有助干提高我们的英语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周丁丁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33+148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是被广泛应用在英语中的一种修辞格。这种修辞格主要是指形容词的修饰对象发生转移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大多见于小说、戏剧及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使用移就修辞格能产生或简洁新颖或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效果,并且还能使语言更为准确。对于英语中移就修辞格的翻译,应该根据其偏离常规语言的实际程度来采取比如直译法、意译法、对等法及混合法等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明强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75-80
辞格特征是认知在语言上的反映,据此可以辨识相似易混的辞格:借喻和借代从认知特征上看,借喻的特征体现在喻体上,借代的特征体现在本体上;从语义指向上看,借喻中谓词的语义指向喻体,借代中谓词的语义指向本体。移就和拟人从认知特征上看,移就的特征体现在做修饰语的形容词上,拟人体现在做谓语的谓词上;从语用目的看,拟人是使物具有人的特征或动作,使之更形象生动;移就是为了突出非修饰者——“人”,使情感显得更深沉。 相似文献
11.
移就和移觉是英语中两种极为相似且同属于词义上的修辞格 ,在结构上基本相同 ,都是把本属于甲的修饰语移用来修饰和限定乙 ,在使用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掌握了它们的用法 ,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才能更好地理解移就和移觉修辞格。从而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A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daily life, film is a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medium.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now have easy access to get to know China through Chinese movies. Therefore the... 相似文献
13.
许鸿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4,(6):105-107
美国作家杰·戴·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该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对于人物内心的深刻剖析,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书中人物非常有特色的语言表达。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使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传播,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异化的方式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刘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2):120-12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在彼得.纽马克提出的极具个人特色的表达型文本中的隐喻现象的翻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选择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得最具语用价值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王毅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68-71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思想,交际翻译则注重读者理解度。两者侧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文章以《桃花源记》各知名翻译家的不同英译本作为比较,以林语堂的译文作为切入点,用翻译批判的视角说明在语义翻译为主导的文学作品翻译背景下引入交际翻译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产生的阅读困难,大大改善译文的翻译质量。两种翻译方式互为补充是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几年的韩流热潮,一些韩国影视剧进入中国观众的视线,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韩剧的好坏受字幕的汉译影响很大。如何将韩国影视剧字幕成功的汉译,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些经典韩剧,从而更好地体会韩国的文化,已成为小语种翻译界的重要课题之一。从韩国影视剧字幕汉译的翻译特点着手,遵循韩汉对应的策略,分析韩汉翻译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银屏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102-104
商标名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翻译,商标既是专用名词,又是普通名词。同任何翻译一样,商标译名在语言上应该同源名一样,既要做到发音美、形式美、意义美,同时又要在文化上符合译入语国家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以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文章通过对大量商标名的分析,论证了商标翻译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美感的传译。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体现在语音、词语、句子、语篇等层面。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语言模糊性的特征,我们可采用直曲、增减、正反、虚实和顺逆等翻译补偿策略处理模糊语言,从而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9.
杜文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51-53,63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