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孝道是近乎于宗教戒律的伦理观念,产生于社会对家长权利的迷信,是中日传统道德中的一个最根本的行为规范。但是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孝”的表现上却显出极大的差异,那是因为两国在“孝”的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即中国人伦理学思想中的“忠孝两难全”,而日本人则是“忠孝一致”。  相似文献   

2.
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在现实环境中,对道德敬畏的回归,不应该只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准等,而应该是基于主体内心的道德需要,把外在的道德法则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在当代中国,重塑个体道德养成中缺失的道德敬畏,唤起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惧怕之心,并予以自觉地遵从,同时经过持续化的自律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维系.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学说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道德规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体系的基本核心。列宁在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特别着重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何谓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调节人在他的社会生活所有领域里行为的原则、要求、准则与规则的总和。道德反映着人们在社会上形成的行为规范,而这些行为规范又寓于“善良”、“诚实”、“良心”、“公正”等概念之中。所有这些道德概念都具有评价的性质。道德原则与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法律规范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社会发展出现了道德和法律发展相背离的“怪圈”:法制建设的加快不但没有促进道德建设的同步发展,相反,社会的道德水平却日益呈下滑趋势。当代为数不多的几个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昌盛而闻名遐尔的国家,如新加坡、瑞士、挪威等国的治国经验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道德和法制建设的必由之路:只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把人类行为规范的两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构筑起一道杜绝一切不道德和不合法行为的栅栏!  相似文献   

5.
诚信在本质上是一种信念。诚信道德原则是建立在科学信念基础之上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诚信道德原则有其鲜明的社会属性,倡导和坚持社会主义诚信道德原则有其特殊的重大意义。采取有效措施,促成诚信成为人们普遍自觉遵守的行为道德规范,并在这一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通过形成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伦理观念,是人们修身、养性、做人的学问。“道”,是指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规则、道理;“德”,是指道的表现,即一个人思想上的道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实施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着重抓好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和道德监督四个环节。就学校教育、学科教学而言,要着重以明确道德规范为前提,以开展道德教育为基础。英语是文化的载体,中学英…  相似文献   

7.
道德内化过程的心理矛盾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如何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国外许多心理学家用道德内化理论来解释说明这一过程。近几年,国内也对道德内化问题展开了讨论,但对“道德内化”一词的理解与使用并不一致。一种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观念的过程,即行为规范的接受阶段;  相似文献   

8.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调节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在这总的作用上,职业道德规范和一般道德规范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活动中,用职业化的道德规范来体现一般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因此,职业道德在调节人们的行为时有着特殊的、固定的方向,即针对各个具体行业人员制定出特有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具有多样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就是说社会上有多少具体的行业,就应该有多少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 在社会生活中,各种职业活动都是互相联系的,而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作为评价标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人们的行为。道德作为一种概念,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范。我国现在的学校与社会的道德教育目标,是通过道德规范,通过内涵丰富的综合性的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有滞后和超前两种情形:一般是旧的道德观念不可能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立即消亡,以至变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成为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0.
所谓品德,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品质是指人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本质。它是就人的个性而言的,比如某家的孩子经常帮邻居、同学做好事,人们便称他为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就是这个孩子的个人品质。而道德准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规范和准则。如“尊老爱幼”就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违反了这一道德  相似文献   

11.
一、德为师之本   中国是一个尚德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德向善的民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道德人格价值,高度崇尚人格精神。道德理想和道德观念一直在传统思想中占据着优先的地位。道德不但体现在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及行为标准和规范上,而且渗透到国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既有社会全体成员所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和伦理道德,也有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成员所应遵守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即所谓的“文有文德,武有武德”。教师,作为一种行业,其从业者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也…  相似文献   

12.
潘建中 《教育评论》2007,(6):144-145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道德乃立身之本,品行比学识重要,强调做人须言行一致,诚信不欺。从“品行”与“学识”关系的角度审视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或重学业灌输、轻品行养成,或混淆“道德”与“行规”的范畴等问题。其实,道德规范包括善恶评价标准,而智育或某些领域的行为规范属于“非道德范畴”。时下常有人感叹道德滑坡,这是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基础教育所需面对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从整体上看,过去的学生纯朴、善良、勤劳,现代的学生见识面广、思维灵活,但吃苦耐劳精神差、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教师评判学生的某些“坏”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国民性,与其家族制度、家族伦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虽然比邻,其家族制度、家族伦理却有着极大的差别,由此而造成的中日两国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仅以传统的家族制度为背景,对中日两国的国民性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诚信”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当今社会,人们对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追求日益强烈,在经济法规建设尚末健全的背景下,种种为求名、求利的违法、缺德行为大量滋生,欺骗行为随处可见,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增长,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必须引起全社会的普通关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道德”一词,不仅是指用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合乎理,利于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规范,而且还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个人修养达到的境界。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一种善恶评价,一种行为标准,既表现为道德心理和意识现象,又表现为道德行为和活动现象。  相似文献   

16.
加强“知行转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活动中 ,“知”和“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受教育者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由于“认识”不等于“接受” ,“接受”不等于付诸“行动” ,因此 ,道德认识的多样性和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就有可能使人们不能总是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行事 ,这就是为“知行背离”。所谓“知行背离” ,是指行为意向与其对社会关系、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认识相矛盾、相脱节的倾向 ,这种倾向的共同特征是个体对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行为规范条例 ,熟记于心、常挂于口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违背所“掌握”的“理论” ,做出有悖于道德、伦…  相似文献   

17.
1 高校后勤职业道德的基本涵义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恩格斯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高校后勤职业道德是指职工在工作中应遵守的、与高校后勤工作这一职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也可以说,它是根据高校后勤这一职业的特点,在整个后勤服务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由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构成:道德规范是形式,道德价值是内容。道德价值亦即所谓行为应该如何,它是行为事实如何对于道德目的(亦即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社会的道德需要、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效用,因而又由道德目的与行为事实两因素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对一例“二奶”请求实现遗赠案判决结果作法理上的剖析,认为同居和遗赠行为是两个独立的民事行为,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调整范围不同的两个行为规范,法院不能以同居行为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来否认一个合法有效的遗赠行为。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不仅是民众道德心理的主要尺度,也是党、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再推崇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标杆。但“爱国“不能成为道德评价的直接指标。因为“国”的丰富内涵、“爱国“作为行为道德规范的复杂性,都说明了学生“爱国”与否并不一定值得进行道德问责。即便问责,学生可能已经用具体的情境性的行为表达了抽象的“爱国“需要。人的心理有一种机制,会使人隐藏自身所拥有的但却反映自身所需要的,“爱国”的实事就在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下被隐藏了。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爱国”等道德教育和评价才是更富有信心与魅力的道德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