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镇安故地即今广西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全境和天等县的向都、把荷、都康、上映,大新县的下雷、硕龙、土湖等乡镇,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民间信仰巫风颇盛,并以其信仰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鲜明性成为民族学、人类学家聚焦的区域.文章是对镇安故地广西靖西县新靖镇吉坡村小坡屯壮族女巫盖帽仪式的考察实录.  相似文献   

2.
壮族巫信仰的历史渊源——壮族巫信仰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信仰是中外各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形式,壮语对通灵巫师有多种称谓,灵魂信仰是巫信仰产生的前提,壮族通灵巫师最早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3.
花婆信仰是广西壮族中的一种民间信仰。通过对壮族花婆信仰的解读及其物质表现形式的考察,探寻花婆信仰在壮族民间社会中所起的现实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花婆信仰在壮族地区深远巨大。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就花婆传说故事、花婆信仰的文化遗迹、民众信仰花婆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生育信仰,是指古代人类对自己生育、繁衍、性具、性行为的信仰及其仪式,包括生育神、性器和性巫术在文化上的反映."架桥求花"仪式是壮族民众在长期的一种生育信仰习俗,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师公"沟通"鬼神手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民间师公为了实现其为民禳灾祈福的职能,其“沟通”鬼神的手段集中体现在歌舞与法术两个主要方面,前是师公必备的“软工夫”,表现为搬演歌舞谄媚鬼神以与鬼神“和解”;后是师公要掌握的“硬功夫”,表现为施行法术驱鬼消灾以与鬼神“较量”。  相似文献   

7.
“国调毪”是河池市金城江区壮族师公头戴面具从事的民间祭祀仪式,是金城江壮族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作为金城江壮族人民精神追求和文化心态的表征,“国调毪”仪式以壮族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为核心,围绕着“请神—酬神—送神”三个部分展开,通过仪式活动表达人们对生活稳定的美好祈愿与期待。该仪式具有增强区域群体内部稳定性和巩固公共关系的社会功能,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壮族民歌充斥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这一方面是壮族人喜歌爱唱的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与壮族歌圩这一特定的传统习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族歌圩是一个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欣赏那清透美妙的歌声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仪式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圣化与神秘感。壮族歌圩具有审美与仪式的双重属性,审美与仪式在此活动中相互结合在一起,互为特性,因此深入研究壮族歌圩的审美仪式化与仪式审美化对于正确解读壮族歌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天琴是中越边境广西段一带壮族偏人、傣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专用法器。笔者首先概述了天琴的来历和使用情况,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了偏人、傣人天琴的共性和差异性,最后对天琴祭天仪式的展演进行了文化解读,得出结论:偏人和傣人的天神信仰来自古老的传说,无一例外地承担起了浓厚的传承原始宗教仪式符号的重任。天琴祭天仪式传承的“合理性”来源于信士们的人生命运信仰。两族群的原始宗教仪式不仅考达人们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美好愿望,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壮族仪式剪纸是壮族祭祀仪式活动中的重要物品,其题材内容乃基于人们对神仙体系的想象,具有简洁写实、稚拙粗犷、色彩主观、多维时空等艺术风格和视觉特征。通过田野考察,运用艺术人类学文化阐释的研究方法,从仪式剪纸的题材类型入手,探讨了壮族仪式剪纸的视觉特征,进而揭示其图像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师公与道公作为桂中壮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两类仪式专家,彼此间的密切关联需要从师承谱系、宗教文书及仪式过程等三方面进行考察。位于广西中部地区的上林县镇圩瑶族自治乡古登村的壮族师公与道公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仪式专家,两者均具有独立的师承谱系。道公凭借科仪书等宗教文本的运用及超度亡灵等仪式角色的扮演,占据着仪式生活的主导地位。师公因在大型法事中被定为副坛而通过文本、口头表述等形式不断塑造自身仪式角色的重要性,以此区别于道公的仪式。与此同时,师公又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与道公共同完成部分法事。这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师公与道公对自身仪式主体性的形塑诉求,并在无形中促成了村落仪式语境的多维面相。  相似文献   

12.
开丧是壮族师公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壮族师公教开丧仪式.壮族师公教开丧仪式对研究壮族的生死观、道德观、壮汉文化交流以及师公教的宗教属性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男性始祖神,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者,亦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主神。与壮族属同一语族的侗族,其始祖母神萨岁,"护佑侗乡",在侗族村寨中受到广泛祭祀。布洛陀与萨岁作为族群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存在一些相似与差异。通过对二者历史文化背景、神格特点、民间叙事等的比较,可以发现壮族与侗族在信仰及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壮族民间麼教信仰是从壮族原始巫教中发展而来的一种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信仰。麼教以壮族的始祖神布罗陀为信仰主神,在壮族人心中,布洛陀也是本民族的创世神、智慧神、道德神和宗教神。麼教自身有一套完善的宗教信仰体系,包括麼教经文典籍《经布洛陀》,麼教教义教规麼,教从教者,以及固定的教仪式。世代壮乡儿女崇拜布洛陀,信仰教,希望借此力量达到为人消灾减祸,赎魂驱鬼,求福解冤,匡正伦理等目的,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师公教是壮族极具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打蘸仪式有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它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宣扬社会道德规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功能。因遵循仪式元素链运行规则,它的传承发展在当地尚有旺盛的生命力,但需要防患于未然,采取措施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6.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拜囊海"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历史悠久。"拜囊海"信仰习俗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融合性、宗法性和组织性,是女性文化的体现,有承传性与神秘性等地域文化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拜囊海"习俗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7.
"社公"是壮族民间对"土地神"的一种称呼。在壮族地区对"社公"是非常崇拜的,并形成一种社会信仰。通过调研广西武宣县石迭村对社公的祭祀过程,探析出"社公"祭祀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春祈秋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团结邻里、宗族,构建和谐社区;祈祷神灵守护一方安宁。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创造了丰富的习惯法文化,习惯法对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人类学的视角从壮族习惯法研究简介、作用、变迁、调适等4个方面作一简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过程中,比较频繁地使用了“信仰”概念.在不同时期和特定语境下,这一概念有不同含义和用法.大体说来主要有一般与特殊两类用法.当其在一般性含义上使用时,是一个综合性抽象概念,并无特定所指.多数情况下则是在特殊意义上具体地使用这一概念,有时指宗教信仰,有时指组织或个人的社会威信,有时指社会政治信仰.这一...  相似文献   

20.
天琴经书是一部记载壮族先民原始宗教信仰民俗的天书,蓄积壮族先民丰厚的信仰民俗文化精髓,内隐壮族先民多元的信仰民俗仪式,保留着壮族先民原始的生计民俗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与生命观念,折射着壮族先民独特的精神民俗。研究壮族天琴经书,对走进壮族精神世界,了解壮族精神民俗,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提高壮族文化自信,凝聚壮族力量,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