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弊病。嘉佑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改革朝政的措施。虽未引起重视,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权限,在局部地区施行过一些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思想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在王安石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里,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他的心理学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改革有密切联系。他的关于人的智愚“非生而不可移”和能力与禀赋关系等方面的观点,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王安石的著述收在《王临川集》里,其中《礼乐论》、《原性》、《性情》、《性说》、《洪范传》、《伤仲永》等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时著名的文学家,他以诗歌擅长,与白居易柳宗元多有交往,白居易曾称他为“诗豪”。他曾于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因实行进步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十年后,被召还京都,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犯当权者,第二次被贬。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再次被召回长安,又写了《再游云都观》一诗讽刺当权者,所以未受重用,直到晚年才做了太子宾客。刘禹锡创作《陋室铭》,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宫中,宦官专权,皇帝受制于家奴。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是北宋中期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于公元1068年(熙宁二年)神宗赵顼即位的次年,被拜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其内容所及,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尽管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变法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还是归于失败,但就其变法的思想而言,实有一些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代记录人物较闻琐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公元四0四——四四四年),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他是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历任重职。《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传》说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相似文献   

6.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出任江浙诸省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使他有机会了解了一些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并提出了改变朝政的主张。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如不改弦易辙,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相似文献   

7.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比较进步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才学家。郭沫若对他评价很高,说:“我对于王安石是怀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实际上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得找到可以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是比较以人民为本位的人。”(郭沫若《历史人物·序》)  相似文献   

8.
1989年江西省临川市上顿渡颜家渡范村发现了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家族的《范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经考证,作者系范氏家族第39代元孙。初版《族谱》是由范仲淹牵头组织编修并亲自作序,于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正月八日出版。此次发现的《族谱》为第十五次修谱版,是在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夏修订付印的,共分九卷,为木刻版本,迄今已有70年了。  相似文献   

9.
198 9年江西省临川市上顿渡颜家渡范村发现了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家族的《范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 ,经考证 ,作者系范氏家族第 39代元孙。初版《族谱》是由范仲淹牵头组织编修并亲自作序 ,于宋皇三年 (公元 10 5 1年 )正月八日出版。此次发现的《族谱》为第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爱国主义者。《黄书》、《噩梦》是他的两部重要政治论著,前者阐明夷夏的大防,反对民族压迫(见拙著《略论黄书要旨》,载《船山学报》1984年第二期),后者总结明亡的教训,提出改革主张。公元1644年,甲申,满清贵族入主中国,明王朝从此灭亡。王夫之痛心疾首,投奔南明,力图复国。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灭亡,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山东淄川县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蒲松龄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三十岁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以后就一直当私塾教师.他一生经历明清两个朝代,目睹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抨击和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作品,《促织》就是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促织》通过一个叫成名的人被迫缴纳促织(蟋蟀)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的反动面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悲惨遭迂.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时间、地点.明代宣德年间,皇帝爱玩蟋蟀,“岁征民间”,各地污吏便借缴贡蟋蟀,以达到媚上邀宠,敲诈民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晚年住在半山(今南京紫金山附近),号半山老人。元丰三年受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死后谥曰“文”,故又叫王文公。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他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文风古朴,笔力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1550一l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汤显祖的主要剧作有《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他晚年归隐临川玉茗堂,所以这几部作品又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是北宋地主阶级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神宗时两次出任宰相,实行变法革新。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变法运动,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极力反对,双方开展了激烈的斗争。王安石为培养变法所需要的人才,对儒家的教育和旧的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废除了明经科,并用自己的观点解释诗、书、周礼,撰成《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他倡导“学以致用”的新学风,主张向有实际经验的人学习,还创设了医学、律学和武学,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王安石在教育上主张的“新学”同守旧派“理学”的斗争,是当时变法与反变法政治斗争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王安石变法从本质上说是改良主义的,这就决定了他的教  相似文献   

15.
伟大导师列宁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是中国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的时候。王安石(公元1019—1086年)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两次作宰相,实行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他的变法,削弱了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相似文献   

16.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齐梁间的散文佳品,它能入选于同时代人萧统所编纂的《文选》,足以说明这篇散文当时就已为人所称颂。究其原因,除了使陈伯之归降梁朝,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外,还因为这封劝降信富有文彩,语言、结构颇具特色,为人们所折服。陈伯之原在齐朝后期任江州刺史,公元五○一年,萧衍(梁武帝)起兵争夺政权时,招降了他,仍命他做江州刺史,还加封丰城县公。翌年,他的部下邓缮等人胡作非为,武帝欲治罪邓缮,陈伯之非但不同意,反而偏听了邓缮等人的挑唆,起兵反梁,战败后又投降了北魏,做了“平南将军”。公元五○五年冬天,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率兵,大举北伐时,陈伯之曾领兵于寿阳梁城(现在安徽省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课文本诗选自《杜工部集》。《石壕吏》是杜甫的杰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中的一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因事从洛阳回华州(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县)。那时,正是“安史之乱”(由唐朝统治者的腐败而引起的武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这次叛乱从公元755年爆发,一直延续到公元763年)的第五年。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痛苦不堪。杜甫经过石壕村(即现在河南省陕县东南)的时候,亲眼看到官吏借征兵的名义骚乱人民,男女老幼邪被抓去服役的情况,就写了此诗。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人民在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下所遭受的家破人亡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怨愤及对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是徐州人民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文学艺术大师,诗、词、散文创作和书法、绘画艺术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宋神宗实行变法的期间,他由于同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被迫离开了朝廷,历任地方官。熙宁十年(公元1077)四月,由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知州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做了将近两年的地方官,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三月又由徐州调往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他在徐州任职的时间尽  相似文献   

19.
“出淤泥而不染”的成语,出自周惇颐的《爱莲说》.周颐惇,北宋学者,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生于宋天禧(真宗朝)元年(公元1017年),死于宋熙宁(神宗朝)六年(公元1073年).曾知南康军,因为在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建造了一所住屋,拿他营道故居的濂溪作为这所住屋的名字,于是后人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的学说对于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相似文献   

20.
公元1572年至1582年,即明朝隆庆六年至万历十年,兴起了一场企图挽救明王朝统治危机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领导这场革新运动的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卓越的理财家张居正.一、针砭时弊,对症下药张居正的革新措施,是针对明朝的时弊提出来的.他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对于明王朝全面出现的统治危机,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十五岁的张居正就给世宗上了《论时政疏》,指出明朝有五大积弊,建议皇帝实行改革.这五大弊病,归纳起来是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