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花间集叙》包含浓重道家道教思想内容,欧阳炯亦有复杂作叙动机,这两个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从未有人言及。《花间集叙》不仅贯穿着道家道教思想内容,也集中阐述了唐五代文人曲子词与道家道教之关系。其所贯穿的道家道教思想内容在当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有着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意义和宗教意义的。欧阳炯为《花间集》作叙,是一个包含着四重子动机的多趋式动机。在这些子动机中,既有借重道家道教提高唐五代文人曲子词艺术地位及政治地位的考虑,也有个人现实利益之考量。  相似文献   

2.
欧阳炯是唐五代著名词人,他的《花间集序》是第一篇论词专著。欧阳炯摆脱俗曲,提出雅化词体的主张,又认为词应重视性情,减少传统诗教理论的束缚。他的词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唤醒了个人的心灵律动,享受生命,《花间集》也开拓了新一代的歌词体制。欧阳炯存词四十七阕,擅长描写各种悲欢离合的场景,特别是盛大欢乐的场面及城市的繁华景象,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开拓主题,表现出丰富的题材。其词亦呈现多样的风格,他吸收了温庭筠词的浓艳,韦庄词的明艳,从而发展出个人特有的质艳风格,足以突破温、韦的樊篱,显出写实的力度。此外欧阳炯词又多写南国风光,充满清新的气息,洋溢着一片山水清音,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词体体性的认识首先通过对《花间集》的体认得来,并伴随着词学的发展而逐渐具体和清晰。晚唐五代,《花间集》成为艳词理论的代言,北宋词体观在极大程度上是从《花间》词中概括出来的,强调词体应具备儿女之情与柔婉之风的独特格调,并从中总结和确立了“词为艳科”的观念,明人则明确地把言情视为词体最基本的艺术特质,清人在普遍肯定词之言情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始以《风》、《骚》之义来规范词体体性的情感内蕴,并且肯定了词绮靡艳丽、哀怨悱恻、情深语艳、雅艳相资等迥异于诗歌的外在体貌。  相似文献   

4.
韦春喜 《语文知识》2009,(4):96-96,F0003
《花间集》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对词体的确立起到了奠基作用。出于对此集价值、地位的认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花间集》中的相关词家、词作、词学思想等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赵逸之先生《花间词品论》一书的出版,对于强化花间词的品析与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花间》范式"首先是指由《花间集》所确立的一种词学创作审美规范、词学审美理想。这种规范和理想建立之后,从宋代开始就成为批评家评价词人词艺高下、优劣的准绳和重要标准。所以,不论是从词创作还是词学批评的角度来说,《花间》词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词于五代兴起,盛于宋朝,衰落于元明,至清代再度中兴,词体发展的曲折过程以及远距离的观察体认使得明清词家对词史的构建成为可能。于是词论家们在不同词学主张的基础上对词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构建了以各自正变观为“逻辑”中心所呈现出的互有联系而又皆具特色的词学演变史。在这一过程中,词家必定要确立“填词之祖”《花间集》的位置,本文即以词家对五代《花间集》的批评为基点,考察和分析各自不同的词史观。  相似文献   

7.
有词以来的第一篇词论《花间集序》已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并于新世纪引发了一场争论。20世纪以来对《花间集序》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前的沉寂期、90年代至2000年的酝酿期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争鸣期。在未来研究中,可立足于欧阳炯、赵崇祚的生平考证以及《花间集序》版本流传、文字训诂等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花间集序》作为我国词史上第一篇词论,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词学家们对它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本认为:《花间集序》没有把花间词说成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娼风的结合;《花间集序》的宗旨是倡“雅”贬“俗”、扬“清”赞“艳”。  相似文献   

9.
薛泉 《海南教育》2013,(12):62-63
<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唐宋人选唐宋词》,对词学研究无疑是一重大贡献,也是词学界一大幸事。此书包括《云谣集杂曲子》、《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梅苑》、《乐府雅词》、《草堂诗馀》、《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阳春白雪》、《绝妙好词》10种,编纂体例仿效《唐人选唐人诗十种》。这10种词选"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在中国词学史上,创造了诸多‘第  相似文献   

10.
正清初沈谦《填词杂说》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是为"词中二李"。而"当行本色"则指"内行并且是本来面貌"。词本是唐代一种新兴流行歌曲的唱词,为供宴饮娱乐时用。晚唐五代的欧阳炯《花间集序》有云"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庶使西园英哲,用姿羽盖之欢";故而以《花间集》为代表,最初词的题材多为美女与爱情,少数涉及自然风光,  相似文献   

11.
南唐冯延巳、李Jing、李煜三人的记号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冯延巳李Jing的创作超越了“花间”词洗淡了脂香粉腻,注入了身世之感。李煜词则进一步直接抒写情怀,突现主体精神,开始具有雄奇之美和博大气象。南唐词本身可算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后来从晏殊,欧阳修到苏轼的北宋词,也经历了一场类似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变化,前者像是后者的一次初步预演,两次发展,是呈螺旋形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12.
叶衍兰主张诗歌在抒发个体真性情的同时,保持高雅的文化品味,对于各种文学风格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个人天性,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在创作上,叶衍兰《海云阁诗钞》具有明显的词化倾向,蕴涵着花间词的美学特质,对晚清岭南文学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唐及北宋前期的艳情词与花间艳情词已不可同日而语,它在群体的创制中显现了“新质素”和“新趋向”。南唐及北宋前期艳情词写出了艳情的深意。潜入了词人的主体意识,具有以雅笔写柔情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4.
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词人。他的词集《乐章集》中"香"字共出现的次数高达81次,其中不乏清雅之作,可以看出柳永世俗之乐的审美情怀。但是,"香"大量集中在绮罗纤艳闺阁园亭俗词之中,这不仅与柳永本人浪漫率真的性情有关,更是和作者的人生境遇有密切的联系。柳永的这些词擅于和自己的悲苦生涯融合,彰显作者的独特审美视角,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北宋大众审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闲人"雅歌——欧阳修词学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湖念语》及词体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欧阳修的词学观念,即合乐可歌的体性、"聊佐清欢"的功用及"闲人"雅歌的审美理想。在词体文学音乐性、功用等方面,欧阳修与当时人们的观念毫无二致,不同的是他对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重视,这体现在他的创作与作品整理上。欧阳修的词学思想与宋人文化高涨不无关系,有别于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所主张之"雅"。欧阳修的词学观念与其创作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他在遵循词体体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词的品格,为苏轼、秦观等词人提供了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6.
从宫体诗到花间词,其审美旨趣存在着清晰的嬗变轨迹。花间词更加关注动态行为的关.摆脱了宫体诗静物写生般的凝滞,同时,较之宫体诗,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表现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时.或借助外界环境含蓄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或借助人物的直接抒情酣畅地表达心理。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三百首》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宋词选本,但由于朱祖谋论词文字极为少见,其选旨、选心仅能通过况周颐等人的评价来揣度一二。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三次增删的比较及其圈点的分析,可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该选沉郁静穆的特色,体会隐于其后的编选观念,亦可藉此一窥选者以"重、拙、大"为旨归的编选宗旨,是理解朱祖谋词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 ,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19.
李殉是五代前蜀的波斯裔词人,作为花间词人,他的作品中有两类题材摆脱了花间词风,其风格清新自然,在唐五代甚至整个词史中都是另辟新境和独树一帜的作品。本文试分析李的渔父词和《南乡子》组词,并通过和前代同题材词所作的比较,从中看其独特之处以及在词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