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宣部、中国记协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甘远志在海南日报工作1095天,采写见报稿1051篇,其中被评为好稿的162篇。他被大家称为“甘头条”,仅2004年7、8两个月,他每月被采用的头条都是8篇。他为什么能如此多产高产?同事们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已进入写稿“厚积薄发”的境界。说甘远志写稿进入“厚积薄发”境界,也就是说他爱岗敬业达到了一定高度。他在海南日报3年中几乎每天见报一篇稿子,同事们还说他“薄发”,可想而知他在写稿之外的“厚积”上下了多大工夫。甘远志的“厚积”是他为了搞好新闻工作而努力创造各种条…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5,(5):79-80
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调入报社工作仅1059天,他采写的稿件见报了1051篇。这种敬业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伴随他到生命最后一刻——2004年9月4日,他在采访中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中宣部、中国记协近日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学习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5,(6):1-1
一个年仅39岁的生命,为了他所钟爱的党的新闻事业而劳累过度.不幸因公殉职。近日,中宣部、中国记协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他叫甘远志,生前是海南日报社记。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党的新闻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以《记者,永远在路上》为题,报道了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勤奋工作、视新闻如生命的事迹。我在敬佩甘远志敬业精神的同时,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新闻工作者英年早逝而深表忧虑。甘远志将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工作,很少顾及自身疾病和劳累,在1000多天里就写了1000多篇新闻报道。他妻子说,老甘从来晚上9点以前没吃过饭,常常把饼干、牛奶搁置一边,以至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身体透支太多而撒手人寰。众所周知,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是高风险、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记者群里普遍存在着类似甘远志透支健康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经营     
《青年记者》2009,(22):3-3
中宣部、中国记协号召向大众日报记者陈中华学习 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下发《关于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认真学习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陈中华的先进事迹,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今年11月28日,湖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工委、省教育厅和团省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特别是大专学生向李春华同志学习。李春华同志的事迹,感人肺腑,引人深思。为当代青年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平凡的生活中,他非凡的人格闪烁着耀眼光芒,在关键的时刻,他伟大的壮举,撼人心动,催人泪下。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称他为“当代大学生的杰出代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追认他为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学生干部。一个普通大学生,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各界如此巨大的反响?记者深入李春华的学校、家乡,走访他的亲人、同学,采访这篇报道,献给亲爱的读者,以期给您的人生以启迪。  相似文献   

7.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2004,(12):1-1
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11月12日发出通知,号召全省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向闰阿红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省新闻界广泛深入开展向闫阿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于7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对全国新闻界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涌现出来的150个先进集体、298名优秀记者和498部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号召全国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向他们学习。以下是本刊摘编的部分受到表彰的优秀记考的采访经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2005,(1):18-21
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过程中。黑龙江省新闻界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04年11月8日。黑龙江省新闻界在哈尔滨召开了“庆祝第五届中国记者节大会暨黑龙江省新闻界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有六位来自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讲述了他们和他们的同事工作与生活中感人的故事。报告了他们所在的新闻媒体坚持新闻改革的新经验、新做法。报告内容丰富。耐人深思。催人奋进。特别是在这期间。阿城电视台记者闫阿红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全省新闻界向闫阿红同志学习。随后,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记协又组成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事迹报告团。奔赴全省各地进行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巡讲扣人心弦。撼人心魄。受到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热烈欢迎。本刊从这期起。分两期刊发报告团几位成员的演讲报告(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2.
蓝鸿文同志写了一本书,叫做<面向新闻界>,这是一个深含意味的书名. 鸿文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他从当地方报纸记者开始,之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出版这一本书,是他几十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之一,是很不平凡的一本著作.他写的新闻文章,值得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工作者、新闻系的师生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宝鸡日报记者刘斌、宁丽君同志见义勇为,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的动人事迹,经宝鸡日报、陕西日报和中央各大新闻单位报道后,迅即传遍大江南北,成为’96全国新闻界的一大新闻。 刘斌、宁丽君同志大义凛然,不怕牺牲的精神,展示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两位记者的英雄壮举决不是偶然的,他们在平时就十分重视学习和加强自身修养,因而成为人们称道的好记者。宁丽君早就是陕西新闻界的女杰,去年被评为全省党报优秀记者,同年又荣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刘斌同志平时一贯表现很好,他曾被宝鸡市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这次在客车上能挺身而出,勇斗歹徒,说明他不愧为一个人民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刘义权何许人也,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竟能上惊动中南海,下让国人赞叹、敬佩、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档案系统首位受到总书记指示,号召全国学习的人,被誉为全国档案系统“第一人”。其实刘义权是原解放军档案馆的一名技术六级的普通馆员。2006年退体后返聘回馆,从事志愿军档案鉴定工作。说他平凡,他一生只与档案为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工作者;说他伟大,他参加工作38年,从档38年,  相似文献   

15.
中共山西省委不久前批转了一份关于推进新闻改革的意见,新闻媒介加以报道后,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和各界的重视。记者受《中国记者》编辑部之托,于2月18日走访了中共山西省委主管宣传的副书记王茂林同志,请他介绍了这个文件的产生过程,并阐述了省委关于改进对新闻工作领导的一些思考。下面是他的谈话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刊这期“报苑星座”栏目中发表《平民记者胡亚华》的长篇通讯,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中共党员、36岁的湖南《衡阳晚报》记者胡亚华平凡而又伟大的先进事迹。胡亚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光大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塑造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我们号召,全国地市报新闻从业人员在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好好学一学胡亚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爱岗敬业、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深入采访、扎实细致的严谨作风;学习他心系、勤解民忧的平民情怀;学习他防微社渐、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为全面振兴,做大做强我国地市报业,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像甘远志这样的记者,我们这儿有一大批……"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普通编辑记者,亦或是行政人员,不约而同,很多人这样说. 短短几年间,海南省有五名新闻工作者倒在工作岗位上.看得出,这些同伴都还留在人们的心里,言谈话语中,偶而提及,让人一阵阵沉重.  相似文献   

18.
甘远志走了。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奉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他,是我们全国三十万新闻记者当中的一个。读着他的感人事迹,我感觉到他仍然活在我们的中间。甘远志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以及“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新华社“十佳编辑”、“十佳记者”,是新华社编辑、记者的最高奖。这次受到表彰的几十名同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采写或者编审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新闻作品。他们是新华社编辑、记者队伍的突出代表,是全社同志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新闻界前辈说过:“记者是采购员,出门就是跌一把跤,也要捧起一坯土。”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青年新闻工作者,在2011年全国新闻系统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笔者和新闻界同行一样,积极响应号召,在做好日常时政新闻的同时,尽可能更深入地走下去,更深入地了解基层群众的现况,更好地了解基层的所求,以使党报记者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