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古汉语“其”字使用频率极高,词义或用法的归纳研究在早期虚词著作中是比较混乱的。《经传释词》卷五“其”字条归为十三种用法,第十二种是:“其,语助也。”首二例为《易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书大诰》:“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功攸终?”然而第九条“乃也”中又有《召诰》“曷其奈何弗敬?”还有《论语·为政》:“奚其为为政?”“奚其”与“曷其”中都是疑问代词后用“其”字,却被分为两种用法。第十条“犹‘之’也”中有《书盘庚》“不其或稽”例,但第十二条用法中也有《召诰》“不其延”及《晋语》“不其集  相似文献   

2.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对《经传释词》“与”字条的梳理,可以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研究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4.
“远指”就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比较远。古汉语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主要用“彼”,也用“夫”、“其”。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等。如:①“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史记·商君列传》)“彼”,那个。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彼”,那些。③“息壤在彼”(《老子,三十八章》)“彼”那儿。④“以俟夫观者得焉”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其”是个用法很多的词,许多虚词著作及有关古汉语著作谈到不少,杨伯峻先生《古汉语中罕见语法》又揭示了几种特殊用法。但是,远指词“其”的一种特殊用法,却一直无人谈到。因此,常导致一些误解。如《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①有人注“道”为“正当的手段”。失误的原因便是忽略了“其”的特殊用法。②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虚词中,多义虚词是意义复杂用法多变的一部分,是古汉语虚词研究的难点。因此,历代研究古汉语虚词著作如卢以纬的《语助》、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都把它们作为重点难点来详加解释,对古汉语虚词研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他们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两个共同的不足之处,这就是:(1)把一个个多义虚词不同发展阶段的意义当作完全没有联系的意义来并列陈述,而没有揭示各项意义的内在联系,指出多义虚词词义变化的规律;(2)在概括多义虚词  相似文献   

7.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①。笔者通过对《经传释词》"以"字条的梳理,试图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说明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8.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1],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①。笔者通过对《经传释词》以字条的梳理,试图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说明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芙蕖》一文中“是芙蕖也者”一语,课文注释为:“这样看来,芙蕖这样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把“也者”当成重指代词。江文同志对此提出不同见解。认为“‘也’在古代汉语中不能用作代词。‘也者’合起来作用代词的例子也未尝见闻。”其说甚是。惟谓“‘者’字虽可作代词,但必须与实词或词组直接结合,不能用虚词隔开。此句‘者’在虚词‘也’之后,显然不能看作代词”。则尚须商校。本文拟就“也”“者”二字的词性及“也者”连用构成的句式,略作辨析,以与江文同志商校,并就正于古汉语研究前辈。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修订版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增加了大量新饲语,这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语言的演变,其中“订金”就是一个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词条。《现汉》在“订”字条下对“订金”一词的释义为:“定钱。也作定金。”在“定”字条下对“定金”的释义为:“购买或租赁时预先付给的一部分钱,作为成交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笔者推测可能是《词海》中的释义。《词海》在“商旅”条下,一是释为“商贩,流动的商人”,一是释为“亦指商人和旅客”。引用的语例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另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旅”字条下释为“旅客”,引用的例证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那么,“商旅”一词究竟是单指“商人”,还是也可以指“商人和旅客”呢?  相似文献   

12.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一般认为,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然而,王引之受传统训诂学逐字为训的影响,在一些问题例如义项分合的处理上常常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对《经传释词》“云员”字条的梳理,试图实事求是地对王引之的虚词研究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但也有多词一义的现象,比如表“假设”的词,常见的仅单音节词就有二十多个。现整理出来,供学习者参考。一、表一般假设,译为“假设”、“如果”的1.若《古汉语词典》:“连词。假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14.
“愚”诠     
<正>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字典词书(《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新华字典》等除外)给"愚"字所立的词头义项及诠释大体如下:(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1985年1月版304页):1.愚昧、愚蠢.《荀子·修身》:"非是,是非,谓之愚."(非,是非:把对的当作错的,把错的当作对的.)2.自称谦词……就这两个义项.第二个义项无疑是对的,但第一个义项是极不全面的,因为在古代汉语中,"自称谦词"以外的"愚",词义非止"愚昧"、"愚蠢",这是一般的古代汉语常识问题.那么是否因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小型词书而有所疏漏呢?显然不是,试看《辞海·语词分册》"愚"字条下:  相似文献   

15.
“自我”一词,《辞源》、《辞海》均未收入。其古今语法功能有别。 1.作介宾词组(短语) 古汉语中,“自”、“我”分属两个词。“自”,介词,训从:“我”,人称代词,同现代汉语的“我”。它们组成介宾词组(短语),置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所从。如“夫自我作故,无所准绳”(唐刘知几《史通·申左》。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和“僝工鸠材,自我作古”(《宋史·礼志四》)中的“自”、“我”即是。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八期发表的覃普昌同志的《谈谈“何”在古汉语中的运用》一文(以下简称覃文),有的地方笔者有不同看法,特说出来就正于覃同志。“何”是古汉语中极常见的一个疑间词,常作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这一点不少语法书都指出了,但能不能作主语呢?吕  相似文献   

17.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以下简称《词典》)“好”(hǎo)字条下列了14个义项,《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好”字条下,形容词7种用法,副词两种用法,名词两种用法,加起来是11种用法。另外,“好”还读hào。《词典》“好(hào)”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收入了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节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教材注释为:“[彼其于世,未数(shuó)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数”注音为shuó,笔者认为,此注音有误。正确读音是什么呢“数数然”又为何解释为“拼命追求的样子”呢?现就这两点作如下考辨。“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只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中,“何”、“以”连用的情况甚为多见,仅初、高中课本就达26例.对于这一重要的语法现象,目前认识上还有分歧,这主要表现在对“何以”结构关系的看法上.有人认为“何以”的结构既可视为介宾,又可视为动宾,甚至还可视为偏正(视“以”为动词,“何”作“以”的状语).语文课本里也有“何以”的误注.由于不能准确把握住“何以”的结构关系,那么对“何以”作出既悖词义、又违文法的解释就在所难免了.关于“何以”的结构,廖振佑的《古汉语特殊语法》一书说:“‘何以’的 ‘何’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放在‘以’的前面.”何乐士等编著的《文言虚词浅释》一书指出:“何”字“常用在介词前作状语,如‘何以’.”我同意“何以”属介宾倒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