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月下旬,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八五级干部专修生在任课数师指导下,结合新闻专业课,开展了“新闻失实新解”的学术讨论。讨论中,师生们围绕新闻失实的问题,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和法律等多种新角度,进行大胆探讨,提出和初步论证了新闻界长期以来很少涉及、研究的新论点。通过讨论,他们都深切地感到:深入地从以上角度探讨新闻失实问题,是发展我国新闻理论、指导新闻实践的  相似文献   

2.
“你每天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好写?”有人这样问过谢德选。因为他,只是湖北襄阳县黄龙机械站的一位车间主任。“和众多业余通讯员一样,我也曾因新闻采写范围的局限而困扰过。但我不甘受困,左冲右突,总算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闻殿堂的路子。这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最近,我们进行过一次自由式的笔谈。他说基层业余通讯员比起专业记者来,有不足之处,也有优势: 一、基层,这是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焊接点”,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正确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新闻实践》的编辑嘱我写篇介绍赵力行同志的文稿,此事颇令我为难。美学中有一“距离说”,讲美感是由心理距离决定的。我与赵力行共事多年,曾朝夕相处。也许因为太熟悉了,他身上的许多优点,我会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如今要写他,竟不知何从落笔。 赵力行同志现任浙报要闻部主任,曾任浙报夜编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93年6月,他荣获省级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  相似文献   

4.
在我近三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新闻写作实践的重要,即要多写。这样才能逐渐地掌握新闻采写理论。不然的话,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我在开始搞报道时,特别注重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大多花在看书上,《新闻采写知识》、《人物专访三十问》、《新闻知识讲座》等,凡是有关新闻方面的理论书,我看的确实不少,知识也学到了不少,对同行写的消息、通讯,也能指出其中的毛病。开始实践时,觉得自己采写的新闻,构思的完全符合要求,五个W也能想进去,但是,同行们看了却直摇头,找出一大堆毛病,都说我讲理论头头是道,可写的作品相差甚远,判若两人。打那以后,我就暂时把新闻理论书放  相似文献   

5.
读了《声屏世界》1999年第2期张健先生的《对美学的误解——“电视新闻美学”说质疑》一文,引起了我对电视新闻美学的思考。特谈点不同的看法以就教于张健同志和电视业同仁。张健同志认为,电视新闻美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美学或子学科关键在于:电视新闻活动中是否存在审美活动。由此,他从电视新闻工作者采制新闻与观众接受电视新闻活动是否存在审美活动进行论证。其观点是:电视新闻真实的现场实证性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随时冲锋陷阵在新闻事实的第一线“抢新闻”,他们“很难以审美态度、审美心胸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说电视新闻的…  相似文献   

6.
接到《新闻知识》为纪念创刊10周年写来的专函,我猛然想起自己这些年在《新闻知识》发表的文章有多少篇?多少字?一下子也算不清楚,大约有10多万字吧。十年来,在《新闻知识》举办的几次论文评奖中,我曾两次获得一等奖。在这里,“厚爱、感谢”之类的话已不重要,这不仅是因为自己曾写过此类的话,更重要的是,一个刊物的品位和层次的社会大背景及其内在素质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8.
“大而全”这是初写新闻同志的一种通病。记得我初写稿子的时候,我所在的公社,猪的存栏数在全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这条新闻,内容从公社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兽医站发挥作用等,洋洋二千五百多字。这样的新闻稿子自然未被采用。后来,我请教省报的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写新闻主题要集中,角度要新鲜,切忌“大而全”。他还问我:你写这个典型,如投给省报,在全省是否过得硬?如投给全国性报刊,在全国是否过得硬?他这  相似文献   

9.
我和其他通讯员一样,每次向报社投稿后都希望报纸能尽快采用。几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一篇稿件的成功,各方面的因素都不可忽视,但是,抓问题至为重要。为什么要抓问题开始,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够,总以为,只要勤写多发,还怕报纸不登。我给自己硬性规定,每两天至少写一篇,为了凑这个数,对自己要报道所抓的问题很少分析和考虑,有闻必录,见啥写啥,信手拈来,仓促成篇,写好即发。结果,一个月下来所发出的10多篇稿件,都放了空炮。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请教了老新闻干事,他翻阅了我写的部分底稿以后说,你功夫花了不少,可惜没有花到点子上,稿件大都没有抓准问题。我明白了,新闻稿件是紧跟形势,配合中心任务,指导现实工作的,抓不住问题,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10.
新闻言论以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它是一个新闻单位的旗帜。回顾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风风雨雨,自感新闻写作难,新闻言论写作更难。但我信奉“笨鸟先飞”的名言,经常深入山区贫困村,和农民一起下田劳动;我也曾下到八百米深的煤矿井下工作面采访;也曾爬上高高的水塔体验生活。有时为写好一篇评论,睡到半夜想到一个好点子、一段好文字也会立即爬起床,用笔记下后才能安然睡去……30年的新闻采访活动,特别是长期从事电视新闻言论写作的实践,不仅使我饱尝了个中甘苦,而且使我得到锻炼和提高。我的体会是:新闻言论要以…  相似文献   

11.
初学写新闻时,我投稿的热情很高,一年中总要往报刊投寄几十篇,可被录用的却寥寥无几。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地方上的老通讯员,我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衷。他一方面帮我分析投稿不中的原因,一方面要我加强新闻的理论学习。当他得知我每年都要订不少杂志时,便让我  相似文献   

12.
《鄂西报》今年已创刊45周年,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加强新闻理论研究,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我们把新闻理论研究,不单纯是当作写几篇论文来对待,而是作为提高新闻干部队伍素质的问题来抓,作为晋升业务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把它贯穿于整个业务活动中,而且把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大家搞新闻理论研究兴趣较浓,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空气。具体作法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领导带头撰写论文。报社5个领导成员,除一名分管行政工作的外,其它4位同志都写有业务论文。社长、总编辑近几年来每年都有1—2篇业务论文在省以上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社长张绪辉1991年写的论文《初论民族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参加全国民族地区报纸新闻研究会组织的论文竞赛,获得一等奖;总编辑吴光明1992年结合上半年的改革宣传,写了一篇论文《加强民族地区的改革宣传》,先后在《新闻战线》,《新闻前哨》、《中国地市报人》、《民族新闻》等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与此同时,报社原来的一些老领导、总编助理都结合本职工作,近年内也先后写了10多篇质量较高的业务论文,对推动报社的新闻理论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促进了报社的业务学习。 二是围绕活动撰写论文。新闻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  相似文献   

13.
刘庭康 《新闻窗》2009,(3):39-40
2008年是全国第十七个税收宣传月,习水县地方税务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策划了用拍摄电视方言短剧的形式来宣传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几年来,笔者均承担了税收宣传月的报道工作,所拍摄的专题片曾获省、市新闻奖。2008年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中,我承担了电视方言短剧的拍摄工作,这是自己首次接触电视方言短剧,三个系列短剧从剧组人员组建到拍摄与后期制作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  相似文献   

14.
管远祚 《新闻窗》2005,(3):57-58
新闻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它既是当代美学向实用学不断分化的产物,也是新闻实践合乎逻辑的理论追求。由于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加之新闻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呼唤,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了较长足的进步。贵阳日报副总编辑贺微同志的《新闻美学探索》就是这方面的一部新著。该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变——审美的视野观察新闻传播现象,探讨新闻美学的本质、功能、价值,新闻美的创造以及受众审美心理活动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曾长期提任过党报党刊通讯员,发表过不少新闻作品,有些也获得过从中央到地方一些新闻单位的奖励,从中总结了自己从事新闻写作的一些基本做法和经验,这对新闻与作也包括其它文体的写作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林枫同志是新华社的高级编辑,中国新闻学院教授。1987年,本刊曾发表过他写的《新闻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一文,被北京市新闻学会评为一等奖。近来,他对这一问题有新的研究成果,本刊从本期起,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7.
“我采访过的人,许多都成了挚友。他们和我有话说。作家要有与高智能人物相似的观察人生的理论,才能互相撞击”。这是以“怪味”著称文坛、连续四年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的作家祖慰,介绍他采写报告文学的经验。祖慰曾在散文《观上观》中,通俗地讲述了自己的这一“撞击”理论。我觉得,了解并释述这一观点,有利于培养记者、通讯员的思辨能力,提高新闻稿件的命中率。《观上观》讲的是他自己在不同年龄,  相似文献   

18.
我从1997年开始写作新闻以来,一晃就是十年了。作为一名从基层业余通讯报道员成长起来的新闻人,在边学习边实践的编采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的艰辛和光荣,再回头看看自己在从事业余新闻稿件撰写时曾陷入的误区,以及在担任编辑期间的工作体会,我总想把自己的亲身感悟写出来,希望能对通讯员朋友们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20.
在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四位获奖者中,有一位曾在军旅生活了12个春秋,并从事过部队新闻报道的作家,他就是《骚动之秋》的作者刘玉民。1969年,年仅18岁的刘玉民被荣成市夏庄公社聘为通讯员,他写的一篇学雷锋的长篇通讯被捆台日报》刊载,从此,他成了烟台日报社特约通讯员,写了不少新闻报道作品。1970年,刘玉民应征入伍。这一年,他将自己创作的小说《共产党员》投给济南日报社,结果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载了这篇小说。从此,刘玉民步入了新闻报道行列。那时的刘玉民对新闻的写作热情极高,他用一双新闻眼去观察生活,捕捉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