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春悲秋化是我国古代学的显特点之一。家国同构是它的隐形结构、伤春悲秋作为内容只有盛载于这个框架这中有意义。李清照词《声声慢》就是以家国同构作为隐形结构,以愁的渲染烘托作为内容和显形结构,演绎归纳出她人生之大不幸的,因而该词超出了一般以愁咪内容的作品而历久不衰,魅力四射。  相似文献   

2.
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的重新解读,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5.
6.
陈红莲 《学语文》2010,(4):19-19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借助平凡往事的回忆,表现出对父母、兄嫂的深切怀念之思.对侄子十二郎之死的痛惜、哀伤、悔恨和无奈之情。全文有一股浓浓的悲情意味,泪透纸背,泣贯字行,具有痛彻心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凄恻哀伤,潸然泪下,怎一个“悲”字了得。  相似文献   

7.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受到历代词论家称赏。笔者认为,这首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与其密集而蕴意深厚的意象运用有很大关系。通过对李清照个人生活、创作经历的关照,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本词中出现的黄花、酒、梧桐秋雨、黄昏等意象,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其深层蕴藉。  相似文献   

8.
一、三杯两盏淡酒:为什么是"淡酒"?有人以为,晚年的李清照,国破家亡,颠沛凄凉,生活窘困,"淡酒"正是她艰难生活的反映,她买不起好酒.这样的理解很难自圆其说.酒的价格与优劣有关,与浓淡无关.有的烈酒度数极高,价格却非常便宜,正适合底层百姓喝.其实,酒以清为贵,故古人表现贫困潦倒往往用"浊酒",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所谓"潦倒新亭浊酒杯",未闻以"淡酒"表贫困者.  相似文献   

9.
针对易洪川先生《笔顺规范化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强调‘一个汉字只有一种写字笔顺’,确实不大合时宜;对于有多种写字笔顺的汉字应该而且可以多开门"两个观点的论据逐一提出质疑和商榷。  相似文献   

10.
张子超 《现代语文》2007,(8):103-104
韩石山先生在其书《老不读胡适,少不读鲁迅》中提出,教材中鲁迅作品不宜选入太多,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通过对其阐述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其所作的分析和鲁迅先生文章的解析,指出其所撰之文值得商榷的不妥当之处。  相似文献   

11.
邓燕 《考试周刊》2009,(43):27-28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细腻的笔法书写其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故而她的词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备受世人推崇。《声声慢》是其代表作之一,抒发了词人暮年沉痛乃至凄厉的悲愁之情。本文旨在对徐忠杰英译的《声声慢》从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刘宏明 《成才之路》2009,(26):39-40
本文以《声声慢》“过雁”和“黄花”两个意象为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说明好的诗词,其意境空间应当主要生发在“象外”这一条重要的审美准则。  相似文献   

13.
张孟杰 《学语文》2008,(3):46-46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因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但文章开始处并未直言其愁,而是巧妙地将内在的情感外化或物化了,  相似文献   

14.
朱岩 《文教资料》2009,(18):74-77
鲁迅一生中不停地追随时代,与时俱进,以至引领时代,这是鲁迅思想最显著的特点.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产生强烈的不满,对劳动人民具有强烈的感情,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这是鲁迅思想发展的起点: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与思想斗争中学习、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鲁迅思想产生新的飞跃的关键之点.本文以此与王富仁先生在<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商榷.  相似文献   

15.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一首代表作。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词人流亡江南,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昔日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下子变为孤苦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仇、家恨、身世之痛、命运之悲,一时间像阴云一样笼罩在词人心头。难以排遣也无法除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相似文献   

16.
悲情何来,因悼亡二字始,北宋苏轼已开其端。这是一个既传统又特殊的题材,言其传统是因为自西晋潘岳、唐元稹以来,悼亡之作代有所出,而且体裁多样;言其特殊是相较于诗词中的常见题材,"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在悼亡之中,作者直面的是往昔相伴的俦侣的永逝不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的重新解读,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18.
大凡作家笔下所现之物.无不带上他们人生体验的色彩.其美的观念和情感形式也附着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诗歌和散文尤其如此。所谓万物融于作家的笔端。并构成了他们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恰恰是他们人生世界的情感体验。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正是外物与内心世界相互撞击的结果.在庐瞠的《异囤秋思》中,我感到的是她那透过秋天景象和人文世界而显现出来的一种深沉的悲伤情绪.令人心中也升腾起愁绪,  相似文献   

19.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书中曾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近日得暇,再次重读归有光《项脊轩志》,切实体会到了卡尔维诺对“经典”的评价是如此的“经典”.这次发现两处疑问:其一,在“回忆母亲”时,文中写道:“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相似文献   

20.
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声声慢》一词,可以发现它既是李清照寡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对动荡历史的潜在揭露,其间流露出在男权话语下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自我意识的女词人所具有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