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王江慧 《教师》2011,(12):122-123
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虽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和发展,但"某些亚文化完全可能成为组织中的强势文化"[1],其导向、监督、参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存在表现特征,并着重阐述其对教育学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相悖性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是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在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与师疏离倾向和与师亲近倾向两者并存,表现出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相悖性。与师疏离倾向主要来源于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反叛性、与教师文化的异质性以及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的“过客”心态;与师亲近倾向主要来源于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顺从性、与教师文化的相对同质性以及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教师始终存在的特点。学生同伴群体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导向作用、监督作用、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3.
曹艳 《文教资料》2011,(8):225-226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独立的思想和状态使得他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独立去面对各种问题。如何和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适应能力强的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能够很快地调适好,但是也有很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时,同伴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同伴群体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情境。学校中的同伴群体构成及其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是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共同探讨的一个研究主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最初着眼于学校的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后逐渐扩展到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研究发现,同伴群体构成有多种指标,同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种群构成、学习能力,以及同伴群体在某些情绪行为上的特征都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不同同伴群体构成指标在影响儿童发展的方向、大小上存在差异,同时又受到儿童自身背景特征(种族、家庭背景、学业能力水平等)的调节而产生多样化的结果,反映出同伴群体构成本身的多样性和其效应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揭示了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前景。对于这种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者从家庭背景与资源、学校环境与条件、教师观念与行为、同伴互动与文化等多个视角入手,提出了理论解释,但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仍很不足。在未来研究中,建议加强对多元环境中调节因素的综合考察、加强追踪研究、深入开展内部机制研究;同时加强我国关于同伴群体构成的本土化研究,弥补当前研究的空缺,回应我国学生群体构成复杂多样的现实,为优化学校生源配置和环境创设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5.
同伴群体如何影响学习:群体社会化理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伴群体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儿童的学习产生作用。群体社会化理论将群体行为分为五种类型:群内偏好、群外敌对、群间对比、群内同化和群间分化。本文从性别、种族、能力三个变量出发,探讨群体行为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结论指出,同伴群体的最优化构成是一个复杂命题,在性别、种族、能力三个层面,其同质性与异质性要求不同:同性群体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可能性较高;不同种族群体中,其同质程度对合作学习的影响不同;能力异质群体的合作学习最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学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产生于大学校园,体现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本文对大学生群体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措施与途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涂德祥 《教育探索》2012,(8):117-119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活跃在高校校园的特殊群体,类型多样,特征明显,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工作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利影响.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并关注其领导人,要切实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5488名小学生的调查,分析同伴群体与小学生诚信的相关性,结果如下:女生在诚信行为方面更易受同伴影响,男生在诚信认知方面更易受同伴影响;同伴的诚信状况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同伴对城市学生诚信状况的影响大于对农村学生诚信状况的影响;同伴的诚信状况对低年级学生产生极大影响.运用群体动力学、观察学习理论以及平行教育理论对上述结果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同伴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探究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亚青 《文教资料》2009,(27):199-200
同伴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同伴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培训学生同伴教育骨干,建立同伴教育激励机制,通过同伴间的互动,起到相互教育、培养、矫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是大学生党员群体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当前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建设存在意识淡薄、体系不健全、途径亟须拓展、方式亟须创新等问题。高校要大力增强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健全完善大学生党员开展经常性学习教育的体系,积极拓展大学生党员传播先进文化的渠道,充分发挥学生公寓在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青少年同伴群体概念出发,分析其形成的自发性、群体结构的松散和极强的凝聚力、变化的游戏规则、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特征及个人的多重真实性等特征,并指出青少年学生同伴群体交往的促进作用及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汝静飞 《考试周刊》2015,(15):182-183
幼儿与幼儿这一平行的层面领导一直被我们忽略,但它频繁地出现,慢慢引起大家的关注。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对幼儿的一日生活加以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在幼儿同伴群体这一自由平等的关系中,幼儿地位、分工的差别,以及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导者的表现及其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13.
儿童同伴群体是建立在感情基 础之上的,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自发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不同类型群体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社会化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重视和研究儿童同伴群体,意义重大。儿童同伴群体的发展经历了由“前同伴群体”到“同伴群体”的过程。入学之初,儿童严重缺乏社交技能,交往本着就近的原则,冲突频繁,合作意识薄弱,同伴关系很不稳定,尚未形成群体,两个人还能交往,三个人在一起时,交往合作就会发生困难,属于“前同伴群体时期”。但在这种初步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开始发展。在共同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学习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参与者和社会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过程。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个体进入成年阶段能否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的一个关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从总体上、战略上谋划好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校大学生党员群体作为青年的先进群体,是推动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力量。而作为该群体精神指南的群体文化日显"内卷化"、"碎片化",而只有在坚持整体性、联系与制约性、目的性等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学习、创新、激励引导、考核评价等系统化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党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同伴教育的原理,图书馆可将同伴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形成朋辈教育的模式,探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全新模式。文章以同伴教育作为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介绍同伴教育的含义与特征;探讨了图书馆移用同伴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运用同伴教育原理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方面可达到的效果,并使之成为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学校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欺负是发生于同伴群体中的现象,同伴构成了欺负发生的背景。传统的欺负与同伴间关系研究关注欺负/受欺负与个体的同伴地位的联系,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同伴群体的角度来揭示欺负与同伴间联系的机制,有关不良同伴联系对攻击与反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则从异常同伴联系的角度为这一机制做出了解释。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评介,并阐述了该领域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对欺负干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1094名高职生的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与危险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危险行为的因素中,有7.1%是可以由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所解释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长沙市某幼儿园86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测量法、自然观察法和访谈法考察了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的友谊形成行为,以期揭示同伴文化对幼儿友谊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幼儿群体中存在丰富的同伴文化,“同伴互动”是友谊形成的先决条件;(2)幼儿在友谊形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合作、分享或冲突等行为均受其自身同伴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同伴接纳”、“同伴关注”等同伴文化的要素对于幼儿友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3)同伴文化通过外部和内部两条途径影响幼儿友谊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