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学习”一词本来就包含应用的意思,“学”是接受知识,“习”是“实习”,是应用知识,所以“学”与“用”不可分。说应用也是学习,肯定有道理。著名哲人早就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教条主义肆虐之际,强调在实践中、在工农大众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确是抓住了学习的本质。因为,广义的学习恰正是主体通过经历而在知识、能力、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发生比较持久变化的过程。读书、听讲、探究和应用都是经历,只要主体能在经历中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便会带来或大或小的变化,当然也就是发生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2.
现今,《新课程语文标准》确立“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思想,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趣和他们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创意表达。应该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偏颇。即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化;课后知识掌握的生硬化,学生学后感到非常茫然。这就偏离了我们新课程教学的轨道。在过去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可是现在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作用。认为在教学中只要做到学生动就可以了,这其实是一种空泛的、低级的教学方式。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颇受人们的推崇,不管任何课,任何情况下都采用它,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参与了,孰不知有些问题是需要独立思考的,应该说是个性的东西而非共性的东西。可硬让学生一起讨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双主体”的作用,何谓双主体呢?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是主体。就是在教学的完整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替成为整个过程的共同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阶段,求知阶段,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都不强,知识结构也不完善。完全放手、放任自流的学习方法,是不会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技能的。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一误区呢?我认为从下几方面去考虑。  相似文献   

3.
将数学知识结构化、整合化,是实现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追溯知识的来龙去脉,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在知识体系建构中明晰数学知识本质,进行层层深入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丰富写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如何读书颇有学问。大凡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人 ,大多勤于读书并善于读书。面对浩瀚无涯的知识海洋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 ,汲取我们需要的知识呢 ?怎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益呢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古代学者倡导的“六义读书法”。一、读书要正义。所谓“正义”就是要弄清书中的理论概念。一般人读书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寻章摘句式 ,读得很细心 ,钻研每一段 ,以至每一句 ,这样读书态度令人敬佩 ,但其缺点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把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忽略了…  相似文献   

5.
从“实践”观点对“教学活动”的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是客观的 ,失去了教师这个主体 ,教学也随之消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 ,正是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结果。学生认识的客体 ,主要应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 ,否则无法适应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学论有其积极意义 ,但若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和主动建构 ,而忽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否认知识掌握的客观标准 ,那就超出了其合理的范围。目前的种种提法和做法都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所谓“知识建构”,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性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知识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识策略、经验方式和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改变单一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只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引导巧妙,从"错误"中也能生成精彩,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教师教学中并没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 ,自动、自学、自得知识的能力尚未很好形成 ,相当多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不爱学习 ,也不会学习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了“目标导读 ,自能读书”的课题研究。从1996年起 ,通过为期两轮的实验 ,进一步印证了“目标导读 ,自能读书”行之有效的教学功能。一、“目标导读 ,自能读书”教学模式的意义“目标导读 ,自能读书” ,就是在目标导向下 ,以读为本 ,以学为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运用自己…  相似文献   

9.
叶歆 《教师博览》2009,(11):61-62
敬爱的编辑: 您好!我是一名高中生,看了你们的《教师博览》杂志,在吸取了很多营养的同时,也想向你们倾述我对中国教育的一些想法。我曾想放弃学业,只因为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但老师对我说:“你现在这个年龄,不读书又能干什么呢?”想想确实也是。我知道。在如今的社会上没有知识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我更知道作为一个山村里的人,不读书、没有知识意味着什么。知识是重要的,也是我们所渴望的,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却让我感到了教育的众多弊端。  相似文献   

10.
读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常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但是,真正读书并从中有所获的人少之又少。文学名著是好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学名著的类别和特点说起,详尽阐释了文学名著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黄莉 《教师》2013,(31):99-99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说不管学习哪门功课,都要勤于动笔,才能学有所获。学数学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吴建强 《辽宁教育》2007,(11):55-56
“体验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体验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在一定的情境下,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特征,旨在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3.
李剑 《考试周刊》2011,(35):71-72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口、等,特别是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要使学生"自能读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所以,阅读能力不能光看学生是不是理解了、读懂了课文,还要看学生是怎样理解、怎么读懂的.那么,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主导作用,才能与学生主体相适应昵?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导课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沿袭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课标中也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想完成这些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然而要想实现自主阅读,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阅读兴趣,就不可能进行自主阅读。阅读兴趣的培养方式多样。在此。我想仅从“阅读期待”这个角度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带着疑问去读书——质疑,这一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在学习语文学科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辞源》收录"质疑"的词意:心有所疑,就正于人。质疑无论就此字面意思,还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促成质疑的实现。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经验,对学生质疑的方法和引导学生进入质疑情境中,粗浅的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王春雷 《考试周刊》2013,(25):119-119
<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认识水平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的需要,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动"起来呢?一、点燃兴趣的火花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兴趣,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才会积极地认识和探索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激发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历史学科故事性较强,所以我根据  相似文献   

18.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  相似文献   

19.
教学改革从课堂出发,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通过设计富有情趣的创想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给学生参与性体验,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感知知识产生到应用的过程,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让学习变得好玩,课堂变得有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在情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有所生长。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说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本文就我校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研究性学习系统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般的科学研究系统大致上由三个要素组成 :一是研究主体 ,它指的是研究者 ;二是研究客体 ,它指的是研究对象 ,即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三是研究手段 ,它是科学认识的实践手段和研究方法的综合体。研究手段由硬件和软件两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