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术的审美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美术的审美关系是实现其目的、功能和作用的重要途径,当前的绘画创作中,审美性也同样制约并影响着美术的形式、形态的发展与创新。怎样来评鉴美术的美和审美,怎样建立美术正确的审美观和创作观,在当代建构和谐社会的宏观的审美进程里,值得重新审视、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3.
本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物质冲动和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的产物,要同时实现这两种冲动的理想美是不存在的。生活中存在经验美,经验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溶解美,具有松弛作用;一种是振奋美,具有振奋作用。旅游是一种游戏审美,通过旅游可以调解人的物质冲动和理性冲动达到平衡。人在旅游审美过程中,有三种境界,即情趣、意境和艺韵。  相似文献   

4.
研究审美关系,就必须区分三对基本概念,并明确构成审美关系双方的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各自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美学着重分析审美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区别和差异。这个区别和差异有两个根据:(1)生产方式是诸多矛盾的统一体;(2)艺术用一般意识形态的材料表征生产方式的复杂内容。因此艺术传达出历史发展的丰富内容。除了过去和观在的关系,审美之维中还包括未来。关于艺术表征未来的能力,当代中国艺术是一个典型,它有两个主要特征:(1)审美幻象的叠合性;(2)扩大的对象化关系。据此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幻象,它的内涵是现实关系的审美转换。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哲学与经济学的联姻,人的本质不再从单纯的理性思辩去思考。通过对人的本质、技术的本质的剖析,阐述了二者的密切联系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技术的发展于人的本质的发展无愧于一把双刃剑。惟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人的本质的发展方能被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主体价值体系建构与整合:一种新的德育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实践是主体价值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价值体系对个体道德价值体系的定向整合与提升,是个体道德发展中历时性价值建构与共时性价值整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实践是主体价值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价值体系对个体道德价值体系的定向整合与提升, 是个体道德发展中历时性价值建构与共时性价值整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针对陈方既关于书法美的本质的观点进行商榷,并提出书法是一门艺术,应该具备艺术的基本属性,书法美是一种艺术美,必然符合艺术美的本质特征;书法美的本质在于充分利用书法的特有元素表现出形式美的悦目和内容美的赏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关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相似文献   

11.
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实践自由是产生形成审美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自由是在实践自由上的延伸和放大。美感不同于生理快感是超越生理快感的精神升华。以制造工具为前提的劳动实践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物质基础,人由动物的心理心态结构转化为人的生理心态结构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而不断增长的物质化需求则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源源不竭的动力。美是显现契合人的理想或本质力量并给人以精神愉悦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13.
过去我们没有把对文学艺术对象的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任务,审美教育被歪曲,被思想政治教育所替代了,审美教育的独特规律和独特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审美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任何教育内容的对美的理解、感受和欣赏的教育,对人的情感、人的思想、人的想象、人的真善美的培养十分重要,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审美教育要有一定的措施,要把审美教育纳入我们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不仅理想的和谐社会在指向上是与美同一的,而且在其达成的路径上,也必须是经由美的途径,美是马克思对于理想的和谐社会应达状态的目标表述,也是关于这一理想社会如何构建的方法陈说,人要以人的方式、运用人的尺度去创建,就必须是以美的方式,美的尺度去创建,人对理想的和谐社会的追求,必须内在地遵循美的规律与法则。一言以蔽之,美是和谐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解,异化劳动否定着美同时又生成着美。在二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不过以往多是从异化劳动的过程和美的生成过程来探讨;二的关系放在马克思写《手稿》的具体历史意图,放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中去审视和透析,最终使两种对立的理解统一于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扬弃异化,实现审美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6.
观念的变革:自我教育——一种生活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表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包含三个环节:感物得意。由意造象,由意象敷文,即以审美体验为内蕴,以生命意象化为载体,通过语言的审美建构,创造生命化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8.
英语成语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感染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成为具备了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在筛选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等因素,虚实结合,主体的想象力与对象的审美潜质共同成就了我们所谓的美。  相似文献   

19.
论公平的本质及其与效率关系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不是同质的范畴,公平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其永恒的标准是其社会性,是“社会良心”的体现,社会标准、发展标准是评判是否公平的真正尺度。公平与效率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其本质是现代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集中体现,两者应在不同时点、不同层次领域实现辩证的统一,制度设计应站在战略的高度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叔本华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存在,而人自由本质的实现是通过审美的途径予以揭示的。审美对人自由本质的实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使得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我"即纯粹的认识主体的在场,以摆脱表象的奴役;其次是为作为纯粹认识主体的"我"提供自由的体验,表明实现人的自由本质是可能的和现实的;最后是为其禁欲哲学奠定形而上学的认识基础,以指明人终极自由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