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在我们的中学语文学界,“整体感知”的提法颇为时髦。但是,我们不可不注意到在这种时尚的掩盖下所产生的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君不信,请看事实。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实验本高中语文第五册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两句诗。对于这两句诗中的一些看似寻常而极易误解的词语,历代注家避不作解;而面向教学的中学语文课本,对这些疑难词语也避而不注;历代鉴赏家及《教师教学用书》又在避开或误解具体词语讲解的基础上架空地进行分析,去进行想像性的“鉴赏”。这些都无疑会给教与学蒙上一层迷雾。为了正确而透彻地理解诗句的本来含义,很有必要将这些疑难词语提出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同时因其能以寥寥数语包举人物生平且诗意苍凉凄楚,在众多的咏昭君的作品中被推为绝唱①,成为各种诗歌选本和教材的首选篇目.其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一联,在很早的时候就享有佳句之称.②不过,人们对这一联中"省识"两字的理解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而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所作的注释,则是集诸分歧于一身,令人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3.
4.
人教社A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5)《不等式选讲》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选修4系列第5专题“不等式选讲”的要求编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孙秀丽 《快乐阅读》2011,(20):179-180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是咏史诗中的名篇,该诗是对一个具有强烈的个人反抗性的青年女子的热烈歌颂,对她的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也是对造成这种摧残个人的恶劣环境的悲愤抗议,表达了杜甫很强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6.
7.
黄良持  高开红 《教师》2008,(5):25-26
据统计,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庾信、鲍照、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古往今来,把王昭君作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在这些作品中,杜甫的“咏怀古逊(其三)无疑堪称绝唱。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在“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选用了《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的“省识”解释为“略识”。我很是怀疑。于是翻阅资料,众说纷纭而又顾此失彼的解释加深了我的怀疑。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祝福>多次描写"祝福"并以"祝福"为题.在探讨其深刻含义问题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认为,"文章以‘祝福'起,‘祝福'终,中间多次写到‘祝福'".很多教辅用书,包括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编写的,也都众口一词:"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十六课。 【设计理念】提倡孩子应学会这样的“发现”: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心灵的感动、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发现情趣、发现细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潘美明 《现代语文》2005,(10):10-10
<氓>是<诗经>中的名篇,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弃妇的怨诗,笔者喜欢读这首诗歌,但发现教材上的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现考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一共有五首,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此诗。  相似文献   

13.
新编高中《语》教科书第三册,言注释需作修正改进处,章讨论了二十五条,供编采择、语老师参考。  相似文献   

14.
《勾践灭吴》是一篇优美的散,在以朴实无华而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在选人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教科书第一册(人教社2003年6月版)时,却被删去了原的第二段。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这一段主要描绘了伍子胥和伯舾两个人物,好像与主要人物勾践没有多大关系.实则谬矣!岂不闻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吗?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一册。 【导入设计一】 1.播放《可爱的太阳》的录音带,师生齐唱,感受太阳的温暖。2.师:你们看,太阳公公散发出了光芒,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还会洒到哪里?(生答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陈情表(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终鲜:终于没有。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此解“终”为“终于”,不当。宜作“既,又”讲。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这里,王念孙谓“终”相当于虚词“既”,并谓此义由《左传》杜预注的“终,犹‘已’”引申而来。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注“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知王念孙由动词“终已”引申为虚词“既已”。但王念孙  相似文献   

17.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此诗以寥寥数语包举人物生平,诗意苍凉激越,在众多歌咏王昭君的作品中被推为绝唱。其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一联最受后人推崇,然而人们对此联中“省识”两宇的理解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泪珠与珍珠》是一篇自读课文,为台湾著名女作家绮君的作品。这篇课文虽为自读,但细品其文,层层探析,会发现此文从最常见的泪珠人文,揭示的却是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是一篇十分精巧的哲理小品。在品读此文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个极其细微但却耐人寻味的问题,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一)周处的“处”应读何音?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周处》一文,编者也许认为周处的“处”字是个常用字,比较简单,所以课文没有注音。殊不知,由于“处”字是个多音字,教师们无所适从,有的将之读为chù,有的又将之读为chǔ,不能确定。那么,该“处”字应读何音呢?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版),读chù时,有两个意思,即①地方,如住处;②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也指某些机关,如办事处。而读chǔ时,有五个意思,即①居住,如穴居野处;②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如处得来;③存,居,如设身处地;④处置,办理,如处理;⑤处罚,如处以徒刑。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