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情况下,美国曾出现第一次大的新闻报道揭丑浪潮。其杂志新闻界发起了一场揭发当时社会弊病的社会运动,史称黑幕揭发运动。黑幕揭发时期新闻媒体的大众化是推动黑幕揭发运动得以进行的外部因素。其发展过程经历了19世纪80年代报业"新式新闻事业"的出现,到90年代以"煽情"闻名的黄色新闻年代,直至90年代末20世纪初黑幕揭发时代黑幕揭发新闻的兴起。黑幕揭发者通过一系列黑幕揭发作品对美国的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劳工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等黑暗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揭露,在社会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推进了进步主义运动的深入。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之下,当权者不得不加强立法,规范司法与行政。然而,媒介所传播的精英文化意识无疑也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美国媒体对政府的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捍卫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舆论监督对社会变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探讨该问题对我国社会变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他非常重视舆论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公众舆论来推行他的进步主义改革.正是在他的"支持"和"宣传"下,出现了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美国社会的一些阴暗面遭到有力的揭露,并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校正.美国社会由此顺利走上现代化轨道.西奥多@罗斯福与黑幕揭发者们的关系既有摩擦又有合作.这反映了罗斯福总统作为一名政治家的狡猾和大度.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给美国带来生机和改革进步的时代。“揭露黑幕运动”则是这个时代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黑幕的人是指20世纪初的一些新闻记者,他们是这场改革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他们深入调查,通过自己的笔墨生动有力地揭露了垄断组织托拉斯给美国政治、经济生活带来的各种消极、丑恶现象。他们所写的有关政界、实业界和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的文章和报道震撼人心、唤醒民众,为当时美国的改革运动奠定了社会基础。他们呼吁国家进行改革,消除各种社会弊端和腐败现象,从而掀起了一场“揭露黑幕”、促进社会改革的运动。“揭露黑幕运动”对西奥多·罗斯福政府所通过的几项重要改革立法措施和法案都有直接影响。正确评价“揭露黑幕运动”对罗斯福改革立法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美国20世纪初的社会改革运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4.
网络围观“黑幕倾向”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在技术手段上提高了网络民意在政府政策执行运作中的分量,然而网络广场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和质问总是呈现出一种“黑幕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揭露社会“黑幕”更能彰显网络围观的警示功能和监督功能,但另一方面网民热衷围观“黑幕”也容易招致负面的社会影响,分析网络围观“黑幕倾向”现象的成因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消解中国的互联网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5.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色新闻是美国资本主义报业商业化和廉价报纸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麦克卢尔杂志》《柯里尔》《世界主义者》《纽约时报》等报刊连载"揭丑者"记者揭露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丑闻的系列调查性报道,开启黑幕揭发运动.黑幕揭发运动顺应黄色新闻向客观报道过渡的新式新闻事业所倡导的报刊和报人服务于社会改革的号召,摈弃黄色新闻"耸人听闻"的调查性报道手法,从趣味性社会新闻转向针砭时弊的政论选题,从追求"轰动性"效果转向"人民斗士"与社会公器的报道诉求,基于客观新闻理念的调查性报道手段更臻完善和成熟,成为美国新闻采写的主要体裁.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于美国的黑幕揭发运动,是由美国新闻界发起的一场以揭发社会弊病为主要任务的社会运动。随着美国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对当时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广泛揭露,其中尤以托拉斯问题、市政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为重点,而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迅速而积极的回应黑幕揭发运动,从而促成了"以强化政府监管"为特点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8.
裴启<语林>一书的叙事艺术,明显体现出对文学性叙事的自觉认定."野史杂传"则是从史传之实录精神到<语林>之"为赏心而作"这一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重要环节.<语林>一书具有"时空模糊"之叙事构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的消解以及对社会背景的省略.  相似文献   

9.
“镀金时代”的美国社会问题涌现。为维护社会公正,以斯克里普斯和普利策为首的报业主积极鼓励“黑幕揭发”,全方位地揭露美国社会阴暗面,为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老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得<老子>思想体系中也充满了矛盾运动.本文论述了<老子>思想中"道"的涵义,分析了"道"的动与静的矛盾和性质.  相似文献   

11.
"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曰"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12.
《安定城楼》一诗通过诗人登高望远、思古伤今、感喟身世,深刻表达了封建社会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13.
孙德民的“山庄戏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即山庄 (承德 )文化特征。山庄文化是京都文化和燕赵文化的融合 ,既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丰富的包容性 ,又有慷慨悲歌的燕赵古风。这种文化特征在孙德民剧作中体现为主旋律情节、现实主义精神和崇高品格。  相似文献   

14.
《安定城楼》一诗通过诗人登高望远、思古伤今、感喟身世,深刻表达了封建社会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15.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具个性的新文化抱负得以从容施展。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主张,意义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为新文化运动提示了思想解放应有的和更高的境界。他引入欧洲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也使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愈趋深化。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体现在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同时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学说。20世纪的中国文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诸如梦境、性灵、性本能等精神生活现象加以描摹和剖析,借以表现那种超越社会和传统文化束缚下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从而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隽永的文艺审美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中,集中体现了现代性的追求,同时,在文本背后也体现了郁达夫的传统文化情结.本文从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几个方面,如主体、颓废等,透视了传统文化对<沉沦>的艺术思想、写作构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9.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阿金的眼泪>利用一位已届中年的中国孝子阿金在老母颤巍巍的棒打中突然流泪的情节.再度关注了挣扎在中西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下的中国青年移民的生活状况.眼泪在文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涵义,阿金是由于突然意识到潜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传统文化正渐渐失去而哭泣的,即将与息息相通的文化母体相分离的痛苦与害怕让阿金突然失控并当众流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