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犟”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根据他们外在表现及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智力障碍型。这类学生主要是智商较低,难明或不明事理,因此固执己见。对于这类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切忌轻视怠慢、挖苦讽刺。   家庭障碍型。这类学生往往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或者溺爱家庭。他们由于缺乏应有的亲情或者被过分宠爱,所以冷漠敏感,自尊心极强或者极端自私,放纵任性,有盲目排外的倾向,拒绝批评教育。对于前者,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予关心和爱护,并且多加鼓…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校园里出现了一些“犟”学生。这类学生明明犯了错误或者有了问题,当你进行教育时,他们总是强词夺理。对此,不少班主任感到很棘手。如何教育这些“犟”学生?笔者认为只有从教育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犟”学生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接受老师与父母的教导,而喜欢顶撞,除了生理、心理原因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越低的学生,“犟”劲越大,服从集体的意识越淡薄,越容易跟老师和家长顶撞。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要帮助“犟”学生克服“犟”劲,就必须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所谓的“犟”学生,他们有的任性、有的固执、有的“吃软不吃硬”。班主任碰到这类学生十分头痛和恼火。作为班主任要冷静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恰当选择处理方式,注重情感熏陶与引导,静待花开。  相似文献   

5.
“犟牛”──心理归因及对策学生群体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脾气不好,固执任性.不服劝导,被人戏称为“犟牛”。长期以来,“犟牛”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教师,影响着学校班集体的建设.但是,毕竟“犟牛”是“烈马”而不是“劣马”,教育者要对其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使他...  相似文献   

6.
几个学生,因为没有按时完成数学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被数学老师叫到了办公室,似乎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惯例或者说是很多教师程序化的处理方式,老师先问其中一个孩子:“你回家后不先完成作业,难道你的父母就不管吗?”孩子嗫嚅良久才小声说:“不常管。”老师有些动怒,接着问:“那你父母是干什么工作的?难道他们不知道你学习的重要性吗?”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双差生”是指纪律差、学习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老师头痛,学校厌烦。因此.一直以来学校对这类学生要么一棍“打死”。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要么则干脆开除,把他们推向社会。孰不知.学校是教育场所,起教书育人作用,家长把子女送来.就是要我们教好他们.怎能轻易把他们推向社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他们教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善待他们.才能把他们转化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笔所说的“学困生”指的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在学习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待进步、心理上出现障碍的学生。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学困生”,且成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比别的孩子更重、更大,有的“学困生”心理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他们比别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等方面的关怀和帮助。对这部分学生必须加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使“学困生”转化为正常学生,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则有可能使他们丧失人生的信念,从而自暴自弃,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转化一名“学困生”胜于培养一名优秀生。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都应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从教的经验谈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校园里出现了一些难以教育的“犟”学生。如何教育这些“犟”学生?笔者认为只有在教育方法和艺术上寻找突破口。 “犟”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有错却不认错;一类是骄傲任性,目中无人。  相似文献   

10.
吴姝  朱正校 《湖北教育》2003,(22):61-61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经常有老师反映:某某学生太调皮了,没法教;某某学生屡教不改,是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羹;某某学生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对那些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老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处理这类“问题学生”的办法一般是讽刺、指责,甚至打骂,或者就是将其打入“冷宫”,不予理睬,放任自流。 听到老师的诉苦,笔者不由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犟”学生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的不良影响,但更多的是自己思想上的原因。思想上与教师认识相悖,有错不认;认识事物时行为上骄傲任性,目中无人,其最终导致了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与教师的思想格格不入,被教师认为是“犟”学生。要想解决学生的这种“犟”的行为和思想,必须要寻根探底,切中要害,从根源上给以探索,找到解决办法;必须要就事陈理,因势利导,从行为上给以矫正。加强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学生群体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脾气不好,固执任性,不服劝导,被人戏称为“犟牛”。长期以来,“犟牛”问题一直困扰众多教师,影响着学校班集体的建设。但是,毕竟“犟牛”是烈马而不是劣马,教师要对其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使他们成为班集体的和谐音符。偏执顽固的“犟牛”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学生的“犟”,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听从教师的教导,甚至跟教师顶牛。学生这种“犟”的原因,除了前面分析过的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外,还跟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不妥有关。或者说,教师的教育方式欠妥,是引起青少年学生“犟”的外部诱因。因此,要帮助青少年克服“犟”脾气,减少他们对教师的对立心理和行为,在师生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机制,教师就  相似文献   

14.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而家长却出于某种原因把玩具拿走了。这时.有的孩子不吭声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停。许多家长都喜欢前一类孩子,认为这类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后一种孩子却太“犟”,不听话.因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和批评.  相似文献   

15.
两年的小团体训练 ,老师们感到实验班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 ,老师们也发现学生在家庭内的人际交往还有缺陷 :他们与父母不能很好地沟通 ,有事不愿与父母商量 ,父母的话听不进去 ,对父母不够礼貌。尤其是父母离异后正在重新组建或者已经重新组建家庭的孩子 ,他们对“新爸爸”、“新妈妈”不接受 ,有隔阂 ,要么不理不睬 ,要么故意找碴闹别扭……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老师能用“小团体”训练帮助他们吗 ?由于“小团体”训练是通过创设情景 ,让培养对象在特定的情景里体验人际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喜欢不喜欢个性强的学生 ?这是我们最近到某小学召开座谈会的中心话题。有 6位教师参加,结果这 6位教师都不喜欢个性强的学生。理由是个性强的学生桀骜不驯,难管理;或者犟,喜欢钻牛角尖。那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 ?答曰:是顺从的、听话的学生。中国几千年来的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特别是小学,教师的话像圣旨,教师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岂容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在这一观念指导下,顺从、听话的学生自然就得到老师的垂青。  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人格,教师、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有时候,教师的一…  相似文献   

17.
“特长生”就是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学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化成绩等方面比一般学生相对优秀或者在音、体、美等方面有专长。往往在他们班级、学校中显得比较出众,很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因此,他们身上的优点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夸大,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缺陷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而很容易导致“特长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尊心强,要求独立,渴望得到尊重,不喜欢别人的管教。所以,每个班里几乎都会有“刺猬”学生出现。他们固执任性,冷漠尖锐,敏感自私,稍不注意,就会对老师“不敬”,或与同学发生正面冲突。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常令老师们头痛不已。  相似文献   

19.
陈建荣 《宁夏教育》2013,(10):64-65
2012年4月,在永宁县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致死人命案,凶手系永宁县某中学的学生,起因是学生之间因矛盾不和找茬算账引起。据悉,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作案的平均年龄为15.7周岁,其中校园暴力占一半以上,他们往往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这类犯罪称为“青春期焦虑型犯罪”。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小小年纪动辄不顾后果,铤而走险呢?笔者以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到位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学生能够对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