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信仰是对法律的推崇和尊重,是进行法治建设的精神指针和价值依托,全面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培育和树立公民的法治信仰.培育公民法治信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稳步推进,从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全民守法、发展法治经济,繁荣法治文化入手,逐步培育和树立起公民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2.
3.
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道路,法治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而法治精神是贯穿法治社会建设的灵魂,因此,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呼应。当前,我国部分公民的法治精神还有所缺失,具体表现为盲目迷恋权力而轻规则、过度依赖关系而轻程序、片面追求权利而轻义务等方面。对此,应当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平台,培育法治自觉遵守者;以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引领,培育法治忠实崇尚者;以科学的普法教育为抓手,培育法治坚定捍卫者,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公民法治精神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其法治观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度和走向。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法治教育内涵,重新审视治教育现状,积极构建有效教育路径,切实增强大学生法治理念,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高素质公民。  相似文献   

5.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全民普法活动的开展,使我国公民对法的认识,开始由“法制”向“法治”转变,公民法律意识也随之提升,逐渐达到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转变为法治意识。而探讨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路径,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新冠肺炎的暴发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制定实施为背景,明确了建立健康权司法救济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健康权基本理论与与其可诉性都表明,以司法措施来保障健康权的实现具有可行性,并且只有通过司法救济才能促使健康权得到真正实现,并且。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不同类型的健康权司法保障制度并且各具特点,而我国健康权司法救济制度发展尚未成型。这从我国建立长远的健康权保障机制角度而言,无论是通过法院直接强制保障健康权实施,还是通过类司法机构以非诉讼的形式来解决健康权争议,亦或是通过完善行政诉讼制度来补齐现行司法救济体制保护健康方面的缺陷,都为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来建立本国健康权司法救济模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在强化法治素养教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有所提升,但仍存在法治意识淡薄、认知浅显、信仰匮乏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现状,探析教育路径,以期培养具备坚定法治信仰、扎实法治理论基础、缜密法治思维习惯、过硬法治实践能力、德法兼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转变,由此引发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及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并对我国公共健康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并不足以应对未来慢性病泛滥的隐患,需要从治理理念角度出发,重塑现有的公共健康治理模式,借助体育产业这一大众产业推进体育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实现主动养护与被动防治的结合,进而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健康治理模式,推动我国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可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已历经三十余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宣示了经济改革的成功.从路径上说,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经济改革—行政改革—政治改革.时至今日,行政改革已成为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具有无可替代的承上启下作用.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入,迫切要求构建一套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民主和科学的公共行政秩序.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行政必然要从传统的一元国家行政走向公共行政,行政改革的过程,正是行政法治逐步实现的过程,是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行政法治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必然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各方面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将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法治,法治必然追求文明,把中国法治文明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去考察,才能发现中国的法治文明有着独特的特性。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是我国法治文明的本质,对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扬弃是中国法治文明的文化特色,适应中国的国情和与时俱进是中国法治文明的时代特色,学习借鉴人类一切文明优秀成果的开放体系是中国法治文明的开放特色。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文化,要注重法治理念的传播,培育公民的法治思维方式。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接班人,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促进高校法治文化的形成,使其成为未来法治国家建设的新兴力量。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公平正义思维、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以及程序性思维,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公众参与等途径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一直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已经建立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本体系。但随着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既有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无法适应我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现实需求,根本问题在于缺少专门的顶层设计以及培养方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为此,应从重视国际法学科的引领作用、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学制、法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几方面革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意味着法治政府在遵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及民主政治的框架下构建。纵观数年来法治政府建设状况,发现公权力与私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仍处于博弈状态,法律对权力界线和运作规制尚未形成有效制约,我国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契机下,高校加强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高校法治工作的时代使命,更是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包含法治知识、法治文化、法治思维、法治信仰、法治实践五个层面。高校应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理清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坚持实践与理论并行、内涵与外延同步、措施与反馈对接的原则,通过增强培育力量、创新培育模式、互动反馈评价三个层面,打造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全程培育路径,有效、持续推动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是“知法—明法—行法”的阶梯式递进过程,换言之,是法治认知、法治观念与法治情感的理性表达。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法治思维的养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本,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面临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功利化、社会法治教育内容零散化、学生自我教育观念淡薄化等困境。对此,本文以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分析法治思维养成的目标、内容、渠道等,以期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依法治国理念为背景,明确指出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诸如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缺乏专业教师等问题。提出为完善"依法治国"理念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应采取加强法律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设立高校法律咨询机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法治观念对国家法治进程影响深刻,而综观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令人堪忧。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抓好大学生法治意识便有了新的要义。本文透过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的现状,查找原因,分析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路径,这也使得探究如何强化大学生法治意识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法治之间具有依存性、契合性,并且在公共领域一开一合,互相融合。民主不是简单的多数,应是法治之下维护个体权力、防止"多数人"暴政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路径方面,需贯彻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民生政治建设,在平稳安定的秩序中有序渐进地推进民主,并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即主要是选举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应关注民生,对民主、法治一体同等看待,同时要关注公民选举权,培育公民责任,有秩序有步骤地适时扩大直选范围,建构公共领域,推动和发展协商型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重大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长效机制,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科学转化,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