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华山陈抟高卧》是元代著名曲家马致远写的神仙道化剧之一。对这个剧很多论者不予好评。有的认为《陈抟高卧》是坏剧本,有的则在评论马致远的专文中对此根本不屑谈及。这样,《陈抟高卧》是一出坏戏的结论似乎已经敲定,不容置疑。但也有一些论者比较客观地分析了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倾向。有的论者还特别指出了《陈抟高卧》一剧中陈抟“实际上却是一个失意文人的形象”,剧中虽然“着力渲染那隐退求道的好处,仍  相似文献   

2.
<正>让我们走进马致远的是他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但真正能窥测其心志的却是他的杂剧。马致远为元杂剧四大家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在马致远的众多杂剧中,《泰华山陈抟高卧》(简称《陈抟高卧》)是比较特别的一部。《陈抟高卧》主要内容写的是五代末年的隐士陈抟隐居在泰华山,预知有真命天子出世。于是下山寻访,遇到赵匡胤与其义弟郑恩,陈抟指明赵匡胤就是真命天子,并辅佐赵匡胤扫清天下,建立大宋,定都汴京,之后又归隐泰华山。赵匡胤为报答陈抟的辅佐之功,请他出山为官,享受荣华富贵。陈抟随使者入朝,向赵匡胤表明自己的心志,不为  相似文献   

3.
元刊本《陈抟高卧》是明刊各本所本;从元到明各刊本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的过程。杂剧由元到明有从舞台走向案头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对现存《西域闻见录》不同版本的内容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西域闻见录》之版本源流为“琐谈”类;考证不同版本的成书、刊刻时间及作者七十一著书时所任官职;并对此书史料价值作简略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并且各地域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方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茉莉花》在二百多年的流传中不断发生变化,在各国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版本,流传极为广泛。每一个文化区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和风格。文章以《茉莉花》为例,结合地方语言、地理因素和文化传统总结出了不同地域《茉莉花》的不同演唱特色。  相似文献   

6.
语篇功能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组织信息的方式并表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语篇的连贯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得以实现。本文通过比较巴金散文名著《海上的日出》的汉英版本,探讨汉英语言在衔接与连贯上的差异,提出在进行散文英译时应注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祝福》中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说到那壁上挂着一个朱拓的大“寿”字,还特别点明是陈抟老祖写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看新版注释本的《彷徨》,在“陈抟”之下注道:“据《宋史·隐逸列传》载:陈抟是五代时人,擅长诗赋,因科举不中,在五当山和华山修道,传说他活了800岁,有的把他附会为神仙。老祖,即祖师。”其实史书上并没有关于陈抟刻“寿”字石碑的记载,鲁四老爷书房壁上的朱拓“寿”字当然更是虚构的了。鲁迅这样写,意在讽刺鲁四老爷以宋明理学为正统,妄图使  相似文献   

8.
关于《读书杂志》引用《尔雅》的研究尚未发现。对比《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穷尽性统计出10例异文,彼此是同源词或同源字的关系。这对辨析版本不同的原因,了解当时的语言状况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慧珍  卿倩 《英语辅导》2014,(2):161-164
本文基于汉语与英语语言系统的差异性、译者个体审美注意力的区别性,以李白的《静夜思》为研究文本,通过对不同译者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用以探索语言本身以及译者个人审美注意力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感知,借以说明翻译欣赏应超越“对”与“错”的局限,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翻译版本正是个体独特价值的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10.
蹇先艾的小说主要有两个版本的差异,选集本是在初版本的基础上修改后的版本。本文通过《水葬》的初版本和选集本的比较,来分析初版本修改的原因以及这两个不同文本不同的内涵。由此得出结论,研究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和思想应选择不同时期的版本。  相似文献   

11.
12.
《纪效新书》传世有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两个版本,前者为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期间所著,后者为其晚年对前者的雠校删定本,增加补充了不少新的内容,并且吸收了另一部兵书《练兵实纪》的精华。虽然在部分篇目和文字上,十四卷本同十八卷本有相同、相似之处,但绝非简单重复,而是对十八卷本的完善和升华。十四卷本文字更简练,内容更丰富,理论阐述显得更完整系统,因而学术价值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郭珊 《培训与研究》2008,25(2):105-107
将多媒体课件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不仅为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模式打下了基础,也帮助教师解决了诸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制作上来说,教师版和学生版课件内容不尽相同,形式各有千秋。为了轻松制作质量上乘的分类课件,可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学语言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学语言即西Iiterary language,又译为标准语;狭义的学语言仅限于学作品的语言,即学本言语,它是指经过作家加工并被写进学本中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传情达意、表现创作主旨的语言。学本言语与标准语言不同,它是对标准语言的偏离、扭曲、变形、陌生化。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外指性特证说明,而学本言语则具有鲜明的内指性。标准语言、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都可以进入学本而转化为学本言语。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plores accessibility ontologically, proposing nonequal design as a way to include and encourage difference. Part One situates the possibility for a multiple version approach to accessibility; Part Two finds affin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where several figures have explored the politics of multiple versions of ontologies; Part Three introduces three design principles—syncopation, medium specificity, and versioning—for enacting how an nonequal approach opens up generative possibilities for accessibility.  相似文献   

16.
《锦瑟》英译和法译的隐喻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李商隐作品中的一首《锦瑟》进行层层剖析,比较了英译本和法译本中的翻译手段的异同。研究古诗中的英法译本,可以了解思维领域中这些诗歌隐喻如何产生,同时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互译、文化交流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是元代作家高文秀的作品,在其流传过程中主要有元明两种版本。元刊本和明抄本在剧情、剧本结构、题目正名和演唱方式上大致相同,但体制、角色、曲牌曲词和科白等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元刊本保存了元代杂剧的本来面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明抄本顺应时代要求进行了改编,其价值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拜月亭》是宋元南戏的重要剧目,通过比较嘉靖《风月锦囊》选本同明末清初《六十种曲》选本,发现在曲辞、宾白、情节结构、人物角色行当方面都存在差异。通过对差异的分析,窥探《拜月亭》剧目在明代的发展和演变,进一步了解明中后期南戏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视觉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与情感、想象与创造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生》涉及到社会、爱情、事业、家庭等众多的人生命题。《人生》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城乡差别,说明了青年在社会背景制约下对于爱情的难以把握和难以选择,塑造了具有多重性格的高加林形象,《人生》文本对青年具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