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元1214年(贞祐二年),金宣宗经受不住蒙古军队的打击,从中京(今北京市)播迁汴京。又过了二十年,即公元1234年(天兴二年),宋蒙联军攻陷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金哀宗自缢身亡,从此,统治中国北方边陲一百二十年之久的金王朝,宣告覆亡。朝代的更迭,本是历史上的常见现象,问题在于:金国南迁  相似文献   

2.
《汝南遗事》是一部记述金朝末年战乱的一部史书,该书所记始于天兴二年(1233年)六月六日金哀宗决定迁都蔡州,迄于翌年正月五日蔡州城垂破之时,正好是半年时间。因内容是记述金哀宗被宋蒙联军围困于蔡州时之事,蔡州在隋、唐时期也叫汝南郡故而该书命名为《汝南遗事》。此书实际上是金哀宗被围困蔡州时的实录,说是遗事,不过是作者自谦之词而已。作者自己说:“谨以亲见所闻,撰成《汝南遗事》四卷,计一百七事,冗长不文,故不足取,庶几它日为史官采择。若夫正大、天兴  相似文献   

3.
《偪侧行赠毕四曜》在杜甫七古中是一篇颇有特点的作品,但多年来不为选家所注意,许多选本皆未入选。然而,就认识上的意义和艺术上的特色而言,这首诗在杜甫同类作品中自有其独特的地位。该诗作于公元七五八年(乾元元年)春。杜甫正在收复后的长安继续任左拾遗。这是他最后在朝为官、侍奉皇帝的时期。这段时间不算长,大约有八个月左右(从七五七年十月到七五八年六月)。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但在创作上却  相似文献   

4.
伟大诗人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712—770)一生分六个时期:一、读书漫游时期;二、固守长安时期;三、从陷贼、脱险到为官、弃官时期;四、客蜀郡、居梓州时期;五、移居夔州时期;六、飘泊湖北湖南时期。无稹在杜甫墓志中高度评价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韩愈论诗歌则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相似文献   

5.
雨时教授新著《雨时博客》,进一步明证了雨时教授是几十年来忠诚于诗歌生存的肯定者。他体验诗歌风尚,做净化诗歌生态的人文志愿者;他扎根诗学沃土,做审视网络诗歌现状的理论建设者;他尊重自由个体,做弘扬民间立场的理想布道者;他承担文化考察,做通往后现代审美的资深摆渡者。他以坚定的信仰、执着的精神、超人的才智和憾人的品格,在物欲充塞、人欲横流的多变世界中,用一颗诗性的灵魂去穿越时空、语境、习俗与审美的隔膜,寻找永恒不朽的诗歌精神,感受其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寄寓和诗意栖居。博客只是通往诗歌殿堂中的众多小径之一,诗歌本身才是雨时教授一生神往的目的地。这既是他思想的光芒,也是他智慧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蒙古南侵,金朝迁都汴京,再过蔡州。虽然形衰势危,金君臣仍沉湎于享乐,不修政理,致使军无斗志,财政拮据。金宣宗又不知联宋抗蒙,反频频侵宋,铸成大错。金哀宗欲与宋修好,宋朝却贪图小利,与蒙联合灭金。金亡后仅40余年,南宋亦告覆灭。  相似文献   

7.
第四章 杜甫 一、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即生于此。他出身官僚家庭,他的家庭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这种家风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他一生可分四期: (一)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四岁—四十八岁); (四)飘泊西南时期(四十八岁至五十九岁)。 (注:各时期的社会背景与主要作品略。存诗一千四百余首。)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昶作为清代乾嘉时期的代表性学术家,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经世能臣。一生为官南北,游宦四方,凡所经历,必撰纪程。后人将其生前所撰的八种重要纪程之作先后付梓,总名之曰《春融堂杂记八种》,其中记录了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和政治诗是魏源诗歌的两个主要部分,这些诗歌大多创作于他游历之时,为官之后。可是他早期在乡居时创作的一些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从这些乡居诗中可以看到作者在人生之初的经历和思考,对了解魏源的思想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他的著名与《岳阳楼记》有很大关系。这不仅在于文章是滕请范仲淹写的,更在于文章内容与滕子京密切关联。原来,范滕二人谊属同年,情如兄弟,范仲淹曾经几次保荐滕子京为官,滕子京很有治事的能力,然而为官却不是非常清廉,司马光  相似文献   

11.
与其小说相较,阿来的诗歌于我们已是一个陌生的存在。然而,诗歌是阿来生命感受的表达,以后学创作的发端。在对他的诗歌阅读中,可以发现,阿来依托汉藏双重化背景,对家园进行着诗意的表述。并在诗行之间,透示出对藏族化的皈依和膜拜,完成一种从流浪到回归的身心之旅。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在诗学理论与美学理论等方面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见解和风格。提到诗学理论,他的诗话作品中选了较多谢灵运的诗歌并加以评点。王夫之在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的观照下,使用哲学的观点来评点谢灵运诗歌,这与文学史上众多诗评家截然不同,其中使用了"势"、"神理"等概念,所以对王夫之的诗评方法进行分析探究能够拓展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在苏轼2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本文试对“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二词作纵向与横向分析,并进而结合严羽诗歌理论本身及后世尤其是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探讨其与“入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5.
韦庄身处于唐末五代之乱世,多次应试不第,又终身经历羁旅奔命之苦,诗中多描写行经见闻,抒发了伤时忧生的感叹。但因诗人多喜前人的清辞丽句,精神上又倾向于佛道,在心态上渐趋平和乐观,他的诗多撷取清新疏朗、色泽艳丽的自然景物入诗,因而韦庄诗在整体上呈现清丽风格。  相似文献   

16.
陆机适应时代重情的风尚在其《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观点,强调诗歌抒写人的情感,揭示了诗歌本质规律和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陆机诗歌中功业未成的悲哀往往和生命短促易逝的悲感连在一起,其感慨世事盛衰,吉凶倚伏,世道险峻,人生险恶的叹世之作同样流露出浓重的生命悲剧感。陆机诗歌中的乡情交织着深刻的功名失落及客游见轻的心理失衡产生的不遇之感,曲折动人;其有些赠答诗回忆往事,思念友人,情真意切。要之,“诗缘情”的理论主张由陆机提出,并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较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从《梧门诗话》看法式善的唐诗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式善是乾嘉时期重要的文论家。《梧门诗话》是法式善历时多年所撰成的一部诗话著作。在这部诗歌理论作品中,法式善评点了清代乾嘉诗坛的众多诗人诗作,提出了自己的"唐诗观"诗歌理论。法式善的"唐诗观"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法式善在对唐诗的接受中,其诗论主体意识一旦形成,便产生了一种向后延伸的历史积淀,为自己及其后诗作追随者对唐诗的接受和评价定下了一个主调。二是诗话中对王孟诗渊源的探讨及其"清"、"淡"艺术风格的寻绎。  相似文献   

18.
《凤翔八观》是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所作的一组咏物诗,诗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抒写了自己的感慨和情志。此八首诗,结构纵横开阖,句式参差错落,并且苏轼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博喻手法和蹈虚手法,为他七言古诗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写作以其优美高雅的气质风貌“徜徉”于20世纪90年代光彩夺目的诗歌百花园。深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臧棣以其敏锐的对生活的智性观察和精湛多变的诗歌技艺在新诗发展中独树一帜。但由于他过分关注琐屑的日常生活难免造成视野的相对狭窄,如何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保持其“精英立场”无疑是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所面临的不能逃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