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凤斌 《物理教师》2009,30(10):10-11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2册在“多普勒效应”一节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你会发现汽笛声的音调发生了变化:火车向你驶来,音调变高,火车驶离你远去时,音调变低.……这种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总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笔者认为本节中这些说法有诸多不妥之处,容易误导学生造成学生的错觉,需要更正.  相似文献   

2.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受到波源的频率会发生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高中物理新教材《机械波》一章新增了《多普勒效应》一节内容,教材经过对“两种情形”简要的分析,概括得出: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检查教学效果时发现,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是深刻的,但对两种情形的理解却是肤浅的,有的甚至于把两种情形混为一谈.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多普勒效应,本文拟对其“两种情形”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声音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它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在1842年首先发现的.多曾勒效应的本质是,在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声源的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而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发生了变化,那么怎样计算在简单情况下,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呢?  相似文献   

4.
韩忠全 《物理教师》2005,26(6):37-37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在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中添加了这一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教材和教参中存在着一些误解,主要有以下两点.1波源静止不动,观察者相对介质背离波源运动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小以声波的多普勒效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多普勒效应》一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记住了“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这个结论。大多数学生对此感到空洞,理解比较困难。为此,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多普勒效应的现象非常普遍,教材对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到频率的变化只作了理论上的简单分析,学生能接受,但对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用多普勒效应公式解这一类习题,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运用起来也比较顺利.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在一次期末考试中 ,有这样一道题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 ,使观察者感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叫做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减小时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 ;观察者与波源间的波长   了 .试题给出的答案是 :变大、变小 .“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减小时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是正确的 ,但“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减小时 ,观察者与波源间的波长变小”一定正确吗 ?问题讨论设波的传播速度为 V,波长为λ,周期为 T,频率为ν.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多普勒效应的现象非常普遍,教材对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到频率的变化只作了理论上的简单分析,学生能接受,但对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用多普勒效应公式解这一类习题,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运用起来也比较顺利。  相似文献   

9.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觉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对多普勒效应的解读只处于理想化的简单模型,即简单地由波源和观察者的相对运动判断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进而得出音调的升高或者降低。正是这种简单模型的教学,导致一些物理教师并未对其原理做深入思考,造成一些教学上的失误,错误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利用多普勒效应中观察者接收频率的计算公式证明当列车迎面驶来时,观察者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并非越来越高,由此归纳总结出,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为变速运动时,观察者所感受到的音调变化,并据此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多普勒效应》一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记住了“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这个结论。大多数学生对此感到空洞,理解比较困难。为此,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拿出来,供大家参考。1重视定性教学教材中定性介绍了多普勒效应的概念,解释了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在教材中,给出了三幅图,学生通过该图能比较直观、形象地对接收到完整…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效应”内容的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讲解,或者举一些生活实例来告诉学生们,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为了形象、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个物理规律,我从听觉和视觉的两个角度设计了下面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3.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现象.这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为了降低难度,对多普勒效应现象只作了定性的论述,然而,学生还是迫切地想知道:"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究竟变为多少?".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定量的分析,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深刻理解.本文就如何运用图示手段定量研究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现象.这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为了降低难度,对多普勒效应现象只作了定性的论述,然而,学生还是迫切地想知道:"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究竟变为多少?".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定量的分析,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深刻理解.本文就如何运用图示手段定量研究多普勒效应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5.
1 多普勒效应的理解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二册 (必修加选修 )的第2 1页中有关多普勒效应是这样描述的“这种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 ,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叫做多普勒效应” ,“在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 ,声源 (如火车的汽笛声 )的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 ,而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从书面表述容易理解为 :“火车驶离你远去时 ,音调变低” ,即频率越来越小。实际上 ,当火车匀速向你驶来或离你而去时 ,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不变的 ,只是比火车和观察者都不运动时 ,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要高或低。当观察…  相似文献   

16.
在多普勒效应教学中,利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对波源和观察者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写出不同坐标系波函数的表达式;根据波传播过程中在两个坐标系中有相同的相位,分析导出多普勒效应,并引伸至相对论下的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17.
多普勒效应揭示了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但在许多刊物、书籍、网络、甚至教科书中对多普勒现象的定义及解释存在分歧,易使学习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产生混淆.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多普勒效应揭示了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但在许多刊物、书籍、网络、甚至教科书中对多普勒现象的定义及解释存在分歧,易使学习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产生混淆。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效应是当波源或者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的现象.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必须先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频率的区别,这是学习多普勒效应的关键:下面谈谈多普勒效应的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刘杰 《高中数理化》2013,(20):43-44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与波源的实际频率有所不同,人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多普勒效应现象.如今它被大量应用于测速、超声诊断、声呐、雷达以及天文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