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旧题诗。雁门,唐代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太守,官名,秦设郡守,掌管一郡政事.汉景帝时始改为此名。隋唐时,以州刺史为郡行政长官.但有的诗仍沿用旧说.称一郡的行政长官为太守。行,为乐府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李贺《雁门太守行》诗如何解读作了探讨,“前人的理解,今人的解释”真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对“黑云”二字的理解,只要把“黑云”二字解释为敌人,全诗的疑点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3.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诗 ,构思奇特 ,联想丰富 ,多用象征、暗示 ,意象组合的跳跃性很大 ,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因此 ,在教读这首诗时 ,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上 ,更不能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 ,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体会这首诗的“言外之意”上。关于写作背景与诗题初四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补充注释里这样写道 :“《雁门太守行》写作背景———姚文燮注《昌谷集》云 :‘元和九年 ( 81 4年 )冬 ,振武军乱 ,诏以张煦为节度使 ,将下州兵两千趣镇讨之。振武即雁门郡。贺当拟此以送之 ,言宜兼程而进 ,故诗皆言师旅晓征也。……  相似文献   

4.
5.
《太原大学学报》2022,(1):79-86
李贺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存在多处异文以及异解。"向月"有作"向日","鬼声"有作"角声","燕支"有作"燕脂""臙脂","鼓寒"有作"寒鼓"。相比之下,前两处异文比较重要,而判断"月"与"日"、"鬼"与"角"的关键在于确定昼与夜。综合各种因素,本诗描写的应该是夜间的景象及感受,因为只有在夜间,才会是"向月",才会有"鬼声",才会更加紧张和悲壮,也才能更加体现边塞及战争的血醒和残酷。如果是白天,就有违和感。因此,应该是"向月"和"鬼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雁门太守行》为例,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深入剖析诗中各样新奇浓重色彩的运用技巧,以及与所描绘事物间的关联。该诗以平叛战争为背景,在四联诗句中分别用到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玉白色等,准确描绘战争场面与边塞独特风光,并暗示作者自身的情感变化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李贺才气横溢,素有报国之心,可是家世衰落的李贺因有“家讳”而不能举进士,故而只有随波逐流,另寻仕途渠道,期望通过献诗之道,获得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的荐举。《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第一次谒识韩愈时的“自荐书”,也是诗人为仕途“垂翅”而写的“献诗”之作。李贺之所以“献诗”而不“明经”,是因为想直接成为“进士”而通向高官之路。《高轩过》写于《雁门太守行》之后,是李贺在元和四年秋(或秋后)写于河南昌谷的一首“垂翅”有望的感怀之作。  相似文献   

8.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中唐著名诗人。他少时即才华横溢,“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唐摭言》)。李贺为唐宗室后裔,志向远大,然而仕途坎坷,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不时袭上心头。为表达激愤、伤感之情,他将卓越的才华和全部精力倾注于诗歌创作。李贺吟诗成癖,呕尽心血。  相似文献   

9.
作为产生在汉代的乐府歌行体,《雁门太守行》虽然与边塞征战相联系,但是在唐代及以后的实际创作中,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既有对将士的歌颂,也有对战争的沮丧和质疑,还有对仁者的颂扬和对酷吏的谴责.所以,它实际上成为了不同作者借题发挥的一个老题目.  相似文献   

10.
《雁门太守行》是中唐诗人李贺创作的战争诗歌。此诗拟乐府古题,全诗使用斑驳浑融、明灭变幻的色彩描绘了苍凉辽阔的边塞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传达出悲壮的效果和高昂的爱国情怀。同时,《雁门太守行》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也从侧面证明了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然而,《雁门太守行》的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李贺,字长吉,仅仅活了二十七岁,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是一位才高命短、极富独创性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生命短暂,但他却给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虽不能与杜甫等大诗人比肩,但其创作亦有“史诗”之誉。  相似文献   

12.
13.
《东门行》是汉代乐府诗中的名篇之一.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建国以来有三种说法,即铤而走险说、自相矛盾说、抒发悲愤说.本文以翔实的材料,对以上三说一一驳斥,并在此基础上,对全诗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论证了这首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每一句都有鲜明的色彩;第一句中的“黑云”——黑色,第二句中的“金鳞”——金色,第三句中的“秋色”,第四句中的“胭脂”和“夜紫”,第五句中的“红旗”,第八句中的“玉龙”——玉白色。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的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色调凝重,他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幅画面里,色彩斑斓,十分艳丽。  相似文献   

15.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李贺以歌诗谒吏部韩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出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插带,急命邀之。”“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大气磅礴的起句一下子吸引住了大文豪韩愈,使他忘记了疲劳,急忙邀见当时未出名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主题,中学语教学和众多研究资料几乎无一例外的归纳为“是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批判”,这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当我们结合当时“新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作当时的写作心态、动机时,我们可以发现,《药》在揭露和批判封建化及其影响下产生的国民劣根性的同时,寄予如何使知识分子“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扎根华夏大地的思索,是对“新化运动”呐喊助威的时代作品。  相似文献   

17.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名篇之一,为历来传诵之作。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教版)说:“这首诗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  相似文献   

18.
19.
教学导航 一、课前准备 1.走近作者:(收集文本资料或上网查阅)①了解白居易诗歌风格特点。②了解白居易生平。  相似文献   

20.
有幸与一群初次见面的学生一起学习<关雎>,他们的羞涩和含蓄超出了我的预料,索性调整了原有的教学想法,将更饱满的情绪投入课堂,引领他们愉快的走入<关雎>,立体地感受<关雎>之美.这一"蓄意煽动"的教学过程,让我意外收获了学习<关雎>的若干个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