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中语文第 6册课本仅对“雨脚”作了注释:“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中学古体诗词评点译释》一书的译句是“床头打湿了,到处在漏雨,家中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雨脚密密麻麻,好像越下越长。”对此,笔者总感不妥。“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在黑夜里是看不见的,而且落到屋里,这和屋外何异 ?“到处漏雨”就不仅仅是“床头打湿”,而应当床上的“布衾”也全湿了。试问,杜甫的茅屋在雨天还能住人吗 ?   古人住的房子称为室,室有四角,角称为隅。《尔雅·释宫》曰…  相似文献   

2.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3.
由于时代的日新月异,今人与古代诗文愈来愈远愈来愈隔膜,古文中的常识有时也会成为阅读的障碍。例如古代室内四角(隅)都有专名,根据《尔雅·释宫》,西南角称作“奥”。门在室的南边偏东,从门口看.西南角是视线的死角,所以《释名·释宫室》说:“不见户明,所在秘奥也。”《韩诗外传》记载孔子的话:“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现代汉语“深奥”“奥秘”都隐含了这一特点。西  相似文献   

4.
《滕王阁序》里有一句话“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高中课文注释“俊采星驰”为: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这是形容人才。俊采,指人才。此注释对“俊采星驰”的翻译弊端有二:一是“俊采”译为“俊美的人才”不当;一是主语“俊美的人才”与谓语“飞驰”搭配不当,人怎能流星一样飞驰?为何要飞驰?“俊”本义就是“人才”,《说文·人部》:“俊,材千人也。从人夋声?倍斡癫谩端滴慕庾肿ⅰ罚骸耙淖釉唬?‘千人曰俊,万人曰杰。’《淮南·泰俗训》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可见“俊”字本为“才能出众之…  相似文献   

5.
履,《说文》云:“足所依也”。《方言》云:“朝鲜列水之间谓之邛角,南方江沔之间总谓之矗,梁益谓之屣或谓原,履其通语也。”通语,即当时的普通用语。除方言的差异外,不同时代履也有不同的名称,《说文通训定声》云:“古曰舄,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日鞲”。鞵为鞋的异体。据履的材料与式样的差异,可分为若干种类,草履,又称之为(?),营屦、菲屦、苞屦;麻履,又为绳履(麻绳织的鞋子)。屝,后称之为麻鞋;屐履,又为木屐、屐(?),或单称为屐;革履,又称为韦舄。鞍(鞋)、靴、(革少)、鞮、革鞜等,幼儿穿的又特称为靸;葛屦,葛布做成的鞋,葛是一种植物,纤维可织布,又称为苧蔴;丝履,有的释为以彩丝作装饰的履等等,真可谓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6.
《易传》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代大学者朱熹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形而上,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体的东西。这二者是相对立  相似文献   

7.
《段太尉逸事状》“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中的“都虞候”,有的版本印作“都虞侯”。按:“侯”古时写作(厂矢)。从古字形看,它是由“厂“和“矢”组成的,其义与射箭有关。《小尔雅广器》曰:“射有张布谓之侯”。由于古时以射选贤,射中者获封爵,因而称之为诸侯。这里的“侯”字义已从“箭靶”引中为一种爵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句:“苛政猛于虎”。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按:政,通“征”。此指赋税。这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关于“苛政”之“政”,清训诂学家王引之已早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并成为不易之论。今抄录其中一部分于后,以作证明。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无苛政”条说:“政,读曰征。  相似文献   

9.
《方言》在说明词的地理分布或释词时,常使用“或曰(或谓之)”、“亦曰(亦谓之)”、“又曰(又谓之)”等术语,它们遵循一定的义例,“或曰(或谓之)”,“又曰(又谓之)”用于说解同义异词,包括同地异词和异地异词,“亦曰(亦谓之)”高于说解同词异义和同词异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11.
小说“玦”     
作为古之“瑞玉”的环、(?)、璧、瑗统属于“圆玉”。圆玉即圆形而中央有孔的玉。《尔雅·释器》曰: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谓之环。”郭璞注曰: “肉,边;好,孔。”意思是:中心孔径小于边的宽度,即“肉倍好”的圆玉,叫  相似文献   

12.
汉字形体的表义功能为诠释词义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依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利用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相似文献   

13.
宫《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先秦时代,宫和室是同义词。《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室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这里的“宫”和“室”一样,指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泰汉以后,只有皇帝的房屋、宫殿,才称为宫。秦汉以来,宫的建筑规模都很大  相似文献   

14.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六则》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教师教学用书》释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对此释义稍有歧见,作粗浅证释如下。“朋”指是“同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  相似文献   

16.
有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在古汉语中不存在“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这种表示法。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和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却否定了先秦时代“是”能作判断词的用法。我认为这种否定是值得商榷的。在先秦文献里,“是”作判断词用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比较少见罢了。请看下例:(1)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2)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相似文献   

18.
读了《中学语文》一九八二年第六期刘法绥同志《“死马当活马医”探源》一文后,有如下不同意见。“死马当活马医”,古人但云“死马医”。据宋人朱翌《猗觉寮杂记》下集载:“‘死马医’自唐已有此语。《传灯录》云门举扬亦用此语。其初出《郭璞传》“……世俗无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谓之‘死马医’。”朱翌这段记载,不仅指出了该语的出处,使用情况,还指出了它的比喻意义。《晋书·郭璞传》,讲得十分具体生动。郭璞避乱东南,造访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曰:‘吾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史”之原始含义,向无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可举要如下: (1)许慎:“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 (2)吴大澂:“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持中即执简册之象也”。(《说文古籀补》) (3)江永:“凡官有簿书谓之中。……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周礼疑义举要》卷五)  相似文献   

20.
东采西摘     
角力:古代摔跤一类的活动,又称“角觗”或“角抵”,魏晋以后又称“相扑”,宋代也称为“争交”。《史记·李斯列传》记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谷抵优徘之观”,“集解”引应劭曰:“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