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示】 田晓雅《十三岁的际遇》一文诗意盎然,作者把自己海阔天空般的心灵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心灵展现,从而启迪了教师和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请看下面案例: 【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时,让学生讨论:“如何理解这些抒情的话语?”一个学生想画一幅画,表达作者那份对北大热爱的情感,这个学生一边画一边讲解:“这是一条河,这是一艘船,船上有舵手,还有几位船工,船上坐着许多乘客,河流两岸是花草。”另一位  相似文献   

2.
《古都》的故乡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面:展现了故乡迷人的风景,再现了故乡独特的风俗,表现了故乡纯美的人情。究其原因,是作者悲凉的身世使其渴望家的温暖,渴望拥有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感时伤世,唤起国人守护心灵的故乡;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抒情散文应是心灵的歌声,它是与作者真实的感情联在一起的。这种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而产生的思想、感觉和情绪。《望月》就是一篇表达渴望海峡两岸人民  相似文献   

4.
在我心灵的深处,涌动着一股非常强烈的企盼,有如花儿渴望阳光、鸟儿渴望蓝天、鱼儿渴望大海--我的企盼,集中了对弟弟的爱.  相似文献   

5.
单身告白     
汽车渴望公路,花草渴望雨露,灵魂渴望超度,心灵渴望归宿,而我则迫切渴望着有个媳妇。  相似文献   

6.
《将军族》是陈映真早期的代表作品。结合作者生平、成就及近来学者对《将军族》的研究成果,重点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了文中两个小人物从相互隔离、相互排斥到彼此理解、渐趋融合的心灵递变过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下层那些受侮辱、被压迫人们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渴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7.
全命题作文1.心灵之歌【友情提示】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文题,意在让我们用心唱响真善美的赞歌。对真诚友谊的呼唤是心灵之歌;对善良的渴望是心灵之歌;对时尚之美的追求是心灵之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是心灵之歌……心灵之歌是最真切最动人的渴望与期许,有了这样的意念与追求,心灵才会变得纯  相似文献   

8.
张菊琴 《考试周刊》2010,(3):231-232
职业学校学生和任何学生一样,需要理解,渴望爱心,我们的教育以师生间心灵沟通为前提,爱是连接师生间心灵的桥梁.真爱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9.
章国华 《现代语文》2006,(2):123-123
品读完集聋哑盲于一身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那种源自内心的震撼再一次聆听到了自己诗意的心灵独语:一个在无法避免的缺陷中坦然生存下去的精神维纳斯;一个在一切都无法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完美假设的命运挑战者;一个在视觉缺陷的世界里却用诗意的眼光追加人生成功深度的生存探索者。可以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完全是作者心灵的产品,寻找光明的我们其实是去寻找一个失去视觉光明的人的所有感动,作者用三天时间浓缩了所有视觉世界的渴望,这渴望的触角也延伸到她的老师和亲人;延伸到使她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延…  相似文献   

10.
坐车与睡觉     
妈妈的怀抱就好似我们心灵的港湾,每当我们疲倦时,停靠在妈妈的怀里永远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件事。小作者的感情非常细腻,同时又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渴望报答母亲的爱,成为母亲的依靠。  相似文献   

11.
忽视孩子心灵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盲区。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成功、渴望"被关注""被赏识"。  相似文献   

12.
心灵的归宿     
我们的心灵就像长着翅膀的精灵,总渴望飞刭遥远的边际,飞到自己梦想的天堂,但是当它飞累了,依然会回到自己的窝,心灵的永运的归宿—家园。——题记  相似文献   

13.
谢雪君 《考试周刊》2012,(25):167-167
世上千般物,难得是童心。孩子的心灵纯洁无瑕,他们渴望进步,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慈祥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都会像春雨润物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14.
望月     
抒情散文应是心灵的歌声,它总是与作者真实的感情联在一起的。这种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而产生的。《望月》就是经作者认真思考,表达渴望海峡两岸人民团圆情感的一篇优秀抒情散文。海峡两岸的统一,祖国的团圆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作者把这种心愿行诸笔端,把读者带进对"月"翘首仰望的情思之中",撷景抒情思,炼语诉衷肠"是作者抒情的缀文技巧。  相似文献   

15.
宁静是沙漠中一潭清澈的泉水,我们都渴望拥有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16.
毕淑敏说:“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语文教师的幸福究竟在哪儿呢?它蕴含在阅读中,流淌在书写的文字里,氤氲在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前,闪烁在师生心灵撞击的一瞬间……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容貌、智慧和心灵上,她们的死亡也在实践着一种美--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美".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爱伦·坡现实生活中亲人形象的再现,她们还寄托着作者对于母爱的强烈的心理渴望.爱伦.坡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大都芳年早逝,但是她们的死却成就了"美"的永恒和爱伦·坡小说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秋潮     
我已经渴望很久了,在灰暗的凝视中,在惨淡的死寂里,它终于来了。这就是京都深秋的夜风。这威势,是一种告别,是一种远逝,是一种涤荡。对于我,也是心灵的默契和启迪。对于秋体察入微,当数欧阳子的《秋声赋》了。作者是以心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课文《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创作的一首意象丰富而又壮美、意蕴深厚而又隽永的哲理诗歌。全诗共分六个小节,第五节最后一句是“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关于“枯干的心灵”的理解,《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人教版2001年版)是这样解释的:“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长期以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一直是亦步亦趋地沿用这种解释并把它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笔者认为:上述解释存在明显的不妥之处,其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教师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品德教学中的心灵对话是教师在与教材、自我进行深度对话后,引领学生与文本、与自我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这种心灵交流能激发学生潜在的渴望,能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欣赏,同时还产生着心灵感动心灵,生命点燃生命,灵魂塑造灵魂,智慧启迪智慧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