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先秦机械设计方法中对摩擦学的认识以及在车轮制造技术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摩擦学成就。它包括:从汉字“车”的演变看古代摩擦认识的成就,《考工记》中有关抗磨损的研究及其措施;其一,结构设计上的抗磨损方法,其二,材料选择与抗磨损方法。《考工记》中对摩擦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城市·路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0,(3):F0002-F0002,F000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的话。但是城市的路不是走出来的,而是修筑出来的;也不单是修筑,而是预先规划出来、然后修建的。自从有了城市,交通就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动态因素。在苏美尔的表意文字中,“市场”就是用“Y”来表示的,意思是交通要道、交会之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相似文献   

3.
隋大兴(长安)城以其规整对称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传统规范.其后而建的洛阳城,在空间形态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布局形式由轴线对称到非轴线对称;功能配置由均衡对称到非均衡对称;地形利用由强调平面空间到注重立体空间.这些变化在唐代长安城又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逐渐适应城市功能需要和地理环境特征的趋势,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在<考工记>传统规范和城市功能实际需求制衡作用下的革新.  相似文献   

4.
《考工记》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了《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科技地位,以及研究《考工记》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文章具体分析了《考工记》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考工记》进行分析,探索该书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析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183;路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3):F0002-F0002,F000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的话。但是城市的路不是走出来的,而是修筑出来的;也不单是修筑,而是预先规划出来、然后修建的。自从有了城市,交通就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动态因素。在苏美尔的表意文字中,“市场”就是用“Y”来表示的,意思是交通要道、交会之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列国分立,军事上的战争频繁,经济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国的城市也随之兴盛起来,不仅数量日益增多,而且规模也日趋宏伟。 《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战国时期的儒生根据东周王城等城市的情况,加工设计出来  相似文献   

7.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书中列举的“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共计三十个工种,包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的主要部分.对于它的成书时代,众说纷纭.有周人所作说①,春秋末期齐人说②,战国成书说③,汉人所作说④等等.从《考工记》记载的内容,结合考古材料及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我们认为该书成于春秋末期的可能性较大⑤.《考工记》虽成书于春秋末期,但它却是对商周以来、特别是西周以来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记录和总结.《考工记》说:“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⑥这是对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立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在《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详尽的辑录;在《国语》中城市立法已系列形成;诸多先贤对城市建设与管理亦有精辟论述,这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古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思想、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必将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人居思想提供历史智慧。  相似文献   

9.
对浮力的认识和应用是古代流体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应用浮力定牲判定物体质量分布是否均匀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对物体的浮沉特性有所认识,并在生产实践中有十分巧妙的应用。例如在《考工记·矢人》篇中,“矢人”在确定箭杆各部分的比例时,采用的方法是:“水之,以辨其阴阳;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考工记》研究,一方面是籍《周礼》研究而进行,一方面是对之进行专门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出现多部以《考工记》命名的研究专著;以图注解《考工记》的成果开始出现;受宋学的影响,多攻击汉学,自成一说;注重《考工记》的普及推广。宋代《考工记》研究不仅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而且有助于宋代科技史的研究,在《考工记》研究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园冶·摄山     
《园冶》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在其问世时,世人就有很高的评价。此书原名《园牧》,当初曹元甫见书稿后说:“斯千古未闻见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辟,改之曰‘冶’可矣。”郑元勋说:“今日之国能,即他日之规矩,安知不与《考工记》并为脍炙乎?”  相似文献   

12.
《鬳斋考工记解》是现存最早的《考工记》插图单行注本,在《考工记》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以图解经,形象生动;文字"明白浅显,初学易以寻求";援道解经,别具一格;批判继承,敢于疑古,另立新说。这些特点使该书具有很高的价值:普及《考工记》,居功甚伟;集宋代《考工记》研究之大成,独树一帜;解经方式方法,为后世所效法;学术观点影响深远等。  相似文献   

13.
《周礼.考工记》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玉人》篇是中国最早的玉器理论记载。文章在全面整理《考工记》玉器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概括《考工记》玉器词语系统的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三大特征,提出《考工记》玉器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周礼.考工记》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也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声学理论记载。本文在全面整理《考工记》乐钟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1](19-24)类聚、梳理并分析《考工记》乐钟词语关系。文中概括《考工记》乐钟词语系统的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三大特征,提出《考工记》乐钟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段位”,表示围棋手的等级,现在普遍采用“九段制”。你可知道围棋的“九段制”是怎么来的吗? 围棋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随着围棋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评定技艺高低的方法。《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古代官职也分九个等级,从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至九品,历代王朝沿袭不废。 在我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称之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书品“九品制”的影响,故棋品也设“九品制”。“九品”的名称,最早见于北宋张拟著的《棋经·品格篇》:“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保持构架制原则,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架梁、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不承受荷载。后又创造斗拱结构形式,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灵活安排空间布局,重视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运用彩色装饰手段。现结合中学教材,择要作一介绍。一、古代自筑的名称古代最大的建筑当推城郭。城是围绕都邑建造的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郭一词后来泛指城市。如(木兰诗》“出郭相扶将”,即指外城。(阿房宫赋):“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孟子二章):“五里之城,七里之郭…  相似文献   

17.
郭锡良先生主持编写的《古代汉语》所选《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登轼而望之”作“登,轼而望之”这样读似不无可商之处。此处,“登轼”实不能拆开读,“轼”不但可以登,而且必须登。据《周礼·考工记·舆人》载,“轼”是镶在车厢前部墙板上的木条,(参见戴震《考工记图》)一般供人凭扶,作战则成为登高望远的凭借。(见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吕氏春秋》中即有“登轼”的例子:“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国最早出现书籍是在古代什么时候?准确回答是古代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问题再进一步,我国古代较早的书籍中,包含了数学基本知识的代表作有哪几部?回答应是《周髀)、《周易》、《管子》、《墨子》、《商君子》、《考工记》等。这些书中分别载有现在中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九九表、分数计算、几何基础  相似文献   

19.
《汉书&#183;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虽然《论语》所记也包括了孔子某些弟子的言行,但其中十分之九记载的是孔子本人的言论,所以,基本上可以把《论语》看作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最早的语录体文献,后来至宋明时语录体大行于世。  相似文献   

20.
<正> 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选作中学教材后,近几年来相继发表了一些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围绕《核舟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技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一致指出该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感到不足的是,对于《核舟记》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都未予深入揭示,使读者难以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这就造成了对《核舟记》一文的模糊认识,也不可能正确评价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也最终影响了对《核舟记》一文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影响了它作为中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