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不是未来教师发展的唯一方向,教师的发展必然走向专业自觉和专业的全面回归。要关注教师作为具体而丰富的个体,强调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走"觉者为师"的发展之路。只有教师拥有发展的生命自觉、道德自觉和专业自觉,才配享"觉者之师"的幸福。把教师的发展引入幸福自觉的轨道,是走出教师发展专业化困境与危机的成功路径。  相似文献   

2.
时代正处在转型发展之中,正逐步走向数字化时代。思考数字化时代教育,应当超越技术本位而立足教师本位。未来,教师专业化正面临严重的时代危机。数字化时代要求觉者为师,也就是能够自觉守护和追求生命价值、教育价值及文化价值并不断走向生命自由境界的人才能称得上合格的,其核心品质是爱心、激情和创新,其成长途径在回归教师独特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亟待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从“能者为师”走向“觉者为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困境的新超越,更是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变化的必然选择。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大格局,在实践中实现政治自觉、生命自觉、生活自觉、文化自觉、教育自觉、未来自觉,真正做到心怀“国之大者”,培育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对"教师专业化",有的教师存在着误读;教师在职培训单纯功利化且"低效能";教师自我专业提升的意识淡薄;教育教学有"经验主义"等"非专业化"倾向.教师专业化建设要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对接,相关职能部门要协调教育生存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努力营造良性的教育大环境;要强化政策的导向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效能,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需求.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伴随着西方哲学的步伐陷入主体的危机和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中主体的混乱、主体对他者的规训以及主体对自我的奴役。本真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可以从生活的路径完成从"主体"到"人"的超越,然而,这样的超越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教育应该基于现实生活,超越日常生活,引领未来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呼唤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和时代选择。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劳动具备“双专业”特性,即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教师专业化将成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胜任力及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教师职业成长的一种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之路上有三对关系至关重要:教师个人与职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自我。目前教师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教师教育信仰缺失,与职业"不遇";二是教师教学智慧缺席,与学生"偶遇";三是教师的自我定位迷茫,对自我"陌生"。相应地,教师要达成自主专业发展,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安顿"自由的灵魂",坚定教育信念,提高职业认同感;提升教育智慧,培育职业幸福力。二要直面"童年的倒影",以宽容、欣赏、敬畏的心态,捍卫学生的童年。三要发现"未知的自己",努力成为思想者,成为成长者,成为自觉者。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家师关系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基于对北京市8区80位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当前家师关系中存在着因教师专业性祛魅引发的"合法性危机"、家长自我意识觉醒滋生的"认同危机"以及抽象系统脆弱性衍生的"信任危机".这三重危机成为困扰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现实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理性认识冲突,自觉利用冲突的正面功能,平衡好"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将家师信任建立在"德性"与"制度"双重基础上,加强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交往中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师的生命自觉意识,学校需要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开发教师的精神源泉。传承名师的教育思想智慧,通过名师带徒、自主学习、个别指导、个案研究、专题探讨等方式,推动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创建教师发展的"自组织"系统,实施个性化的教师培养。引领教师提炼教学主张,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教师学习团体的性质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旭林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4):50-54,65
有较为成熟的个案支撑的教师学习团体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一种有效学习模式,它是教师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能够为教师自主协作学习提供平台,并凭籍"社会相似性"对教师产生吸引力;具有"群体有效性";能够促成"教学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团体组织结构扁平;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实现团体的自我超越等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近年来教育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学者们对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发展阶段、实施途径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逐步从外控走向自主,从制度保障走向现念自觉。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因此,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过度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往往会产生"生命边缘化"危机,表现为专业发展的功利化与工具化、教师学习权的异化、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忽视。教师自觉是对内在精神和意志的呼唤,也是助力专业发展回归到生命本真的关键,其最高境界为生命自觉。从"专业发展"转向"生命自觉"是教师成长的理想走向,需要政府和学校高度关注教师生存状态,教师自己也需唤醒生命意识,主动生成发展热情,在超越生命的过程中创造幸福的精神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一所学校、一位校长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并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并自觉地指导教育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了教科研、课堂教学和"名、特、优"骨干教师的作用,收到实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逐步深入,高中教师缺乏自我专业发展主动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教师文化层面上具体表现为工具职业文化的误导、行政驱策文化的束缚和人为合作文化的规约。改变教师缺乏自我主动性的"被发展"现象,提高西部高中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应破除工具职业文化的误导,建构以"专业"为导向的新职业文化;冲破行政驱策文化的束缚,激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突破人为合作文化的规约,构建促进自然合作的"流动的马赛克"文化。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方式需要改革。就目前来看,存在定位不准,校企合作教育制度缺位;结构失衡,教学团队管理制度不健全;分工不清,团队内部教师专业化发展受限等困境。因此,必须深挖校企合作的潜力,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发展;加快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管理制度;加强团队内部分工,促进团队内部成员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基础在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新型城镇化、教育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在给乡村教师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在专业特质、专业价值、专业境遇、专业自我等方面产生遮蔽与迷思,遭遇身份认同、生存状态、自主发展、专业文化、职后培训等现实困境.乡村教师现实困境的超越和突破,必须注意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减轻乡村教师生存压力;培育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强化乡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乡村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厚植乡村教师文化情感,激励乡村教师文化自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推进乡村教师菜单式培训.  相似文献   

17.
论教师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与人类文明同在,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和体验精神。教师有可能形成游戏精神,一定程度和意义上的游戏精神能够使教师超越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的束缚,有助于教师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幸福的实现。教师要热爱教育生活,秉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努力走向职业的自由自觉,体验教师生命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将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置于全球的文化与政治格局中,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重大的挑战。多元文化促使教育的使命价值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上实现了高度契合,教育也成为促进人的幸福、联接人与社会、缔造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下教育的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也逐渐超越"冲突"走向"整合",超越"传递"走向"创新";对教育改革实践来说,应选择"中和位育"的改革立场,推进以协作共享为特征的公平实践,教育标准应走向多元整合,教育关系也应在对话与协商中实现重构,在拓展教育空间中应注重营造和谐生态,使教师能力从传递维持型走向批判反思型。  相似文献   

19.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视对教师的生命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改善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教师的生命自觉能力,鼓励教师自我超越,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世界各国正在广泛开展的一场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提高教师职业声誉的建设性运动。在此专业化过程中,教师对职业道德既不是简单的契合和趋同,也不是自然的扬弃和提升,而是一个能动过程,甚至可能出现适应与超越的交错反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践行,就是经历了这种从自我的主动适应到自我的主动超越过程。笔者试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对职业道德的适应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