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初中课本"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生硬,难以接受.为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  相似文献   

2.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中的ASA,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作为公理来教学的.先由学生做验证性实验,按ASA条件作两个三角形,再通过剪纸、重叠、比较发现全等,从而得出ASA判定.这种教法给人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感觉,缺乏探究性,不能很好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这种教法等于先告诉学生有ASA判定存在,再让学生按ASA条件作两个三角形操作验证.而新课改理念注重的是自主探究、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讨  相似文献   

4.
尝试教学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创立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法。其特点是先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教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再由教师进行讲解。它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  相似文献   

5.
一、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初中物理课本中,许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力平衡的条件、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条件、大气压强的存在、功的原理、欧姆定律等等。在授课中引入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但是只要做一下演示实验,学生便豁然明白。例如教学“惯性”这一课时,教师举例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还是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学生仍然理解不透,此时教师让学生用钢笔帽压上纸条,迅速抽走纸条,钢笔帽还…  相似文献   

6.
"尝试教学法"是通过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这五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法.我运用它教学第四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效益十分显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牢固地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现将其教学过程简介如下.新课开始,我先出示第一个尝试题:"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问题提出后,我便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观察课本中的图形,让学生初步获得"用绳子把长方形围一周,这一周的长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设计的"翻转课堂"彻底颠覆了课本例题的传统教法,将例题当习题让学生"先做后研",使例题教学的效果最大化。在新课教学中用讲授法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将例题做为有详解和规范格式的习题让学生先做后研,把学科解题思路的探究后置到学生对新知识已具备一定掌握程度的习题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问题—阅读—研究:新教材的新教法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因此,如何利用课堂45分钟,使学生在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自学能力,发展其探究能力,应该说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在试教高中数学新教材的过程中,针对新教材可读性强、容量大这两个特点,笔者在新授课尤其是概念课的教学中,较多地尝试了”问题—阅读—研究”的新教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问题—阅读—研究”新教法,其总体思路是贯彻”四先”原则,即课本先让学生看,规律先让学生找,道理先让学生讲,例题先让学生做.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把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  相似文献   

9.
在惯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两个非常突出的难点问题:(1)关于惯性是一切物体自身所固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中"物体自身"这个关键词,很多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在解答惯性问题时,他们经常不假思索地说:"物体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以及"惯性使物体继续向前运动"等。因此纠正学生将惯性与物体割裂开的错误想法,是中学物理教  相似文献   

10.
认识惯性     
在新编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讲到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些学生在应用这个定律解答实际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一、弄清什么是物体的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的性质",这个性质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特性.换句话说,它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是一切物体在任何过程、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有的,永远不会消  相似文献   

11.
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关于惯性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初中课本中已接触过,许多学生都能熟背惯性定义,也能举出一些惯性现象的实例,但并未真正确切理解惯性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因而时常产生一些错误认识。例如认为:“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惯性是一种力”;“物体速度越快,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越难,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才有惯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惯性概念,我在惯性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揭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概…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实验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一个支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实验的内容或方法有时也会对学习起干扰或抑制的消极作用(常称为负迁移)。下面以初中物理中的几个实验为例,就此问题谈一些初步的意见。 1 惯性演示实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所示的演示实验,都仅仅涉及到固体。这样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只有固体才存在着惯性”的误解。为了使学生了解液体和气体同样都具有惯性,在教学中应补充演示有关液体、气体具有惯性的实验。例如,对于液体,可取一只U形玻璃管,先用手指将管的一端堵住,从另一个管口注入红水,这时管中两  相似文献   

13.
“惯性”是“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一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惯性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1.教材叙述的语句比较哲理,例如“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初中学生一时不易看懂、不易理解。 2.学生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种种“惯性现象”,但因为尚未学习有关物理知识,故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非但如此,反而由于对生活经验的误解及误传而形成种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打破以往化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实验事实的教法 ,以问———引———探———究为学习线索 ,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结论为依据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 ,探究课本实验结论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教材一般是先出现结论,然后做实验.实验是为了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验证性实验".教师长期按照这个思路教学生,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被动--首先接受前人的发现和发明的结论,然后用实验验证这些发现和发明.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中的“ASA”,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作为公理来教学的。先由学生做验证性实验,按“ASA”条件作两个三角形,再通过剪纸、重叠、比较发现全等,从而得出“ASA”判定.这种教法给人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感觉,缺乏“探究性”,不能很好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这种教法等于先告诉学生有“ASA”判定存在,再让学生按“ASA”条件作两个三角形操作验证.  相似文献   

17.
教学《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一课时,我在演示物体的运动惯性的实验过程中,发生了这样的一幕:物体的静止惯性教学已经完成,进一步教学物体具有运动惯性,我实验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遇到障碍物,上面的木块向前倾倒(实验成功)。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物理第一册第117页讲到惯性的应用时写道:“……物体的惯性对我们也有不利的一面.行驶中的汽车或火车,由于惯性不能立刻停止,即使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而且汽车或火车行驶得越快,刹车后向前运动的距离越长。”(着重号系笔者所加)这里前半句是完全正确的,后半句却是画蛇添足了。学生读了这段话后,只能产生这样的感觉:物体的惯性与它的速度有关,汽车或火车的速度越大,它的惯性也就越大,因而刹车后向前运动的距离也越长。学生从阅读课本得来的这个感觉,又正好符合他们平时生活经验中早就有的印象。譬如,学  相似文献   

19.
尝试教学法     
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创立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法.尝试教学法已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教授把尝试教学法编入《世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一书中.尝试教学法论文已译成日文、英文、德文在国外教育杂志上发表.尝试教学法的特点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它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  相似文献   

20.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源泉,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 以往的教学法实验课只是按照教法课本的编排,让学员把中学化学课本中的部分实验再重复做一遍。而中学化学课本中现象不太明显或很难做成功的实验,过去的教法实验课上也照样不成功。学员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碰到的迫切希望能在教法实验课中得到解决的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