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历史上,唐代的致仕制度较有特色。调节官员“进出口”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而至  相似文献   

2.
引见制度为清代用人行政制度的一大特色,是皇帝面试、调整中下层选官的主要方式。清代皇帝引见官员的履历档案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名为《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以下简称《全编》),共30册。其中,以雍正帝的批语最多,乾隆帝次之,其他皇帝的批注则很少见到,而且为期仅13年雍正朝的引见官员履历档案占《全编》一书近1/4的版面,可见雍正朝的引见官员最有研究价值。该书主编秦国经认为共收康熙、雍正两朝的文武官员履历有8773件1,据笔者统计,仅雍正朝的官员履历就有11198件(其中“履历排单”中出现的官员单独计件)。雍正朝引见文官…  相似文献   

3.
符号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令商品成为承载意义的符号,并为其赋予一个唯一的、颇具社会属性的含蓄意指的所指,令“人”通过消费“物”的社会意义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同构”这一意义生产机制期望达到的目的正是如此.只不过“同构”必须借助大众传媒,才能在看似真实的“拟态环境”中,以“润物细无声”式的言说诡计,将在意识形态操控下的符号价值演绎得无比自然.  相似文献   

4.
程大鲲 《兰台世界》2004,(11):38-38
诰命、敕命是中国古代皇帝颁发的一种文书,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武官员受封,由朝廷授予文书,名之为“告身”,即相当于现代官员的委任书。清朝规定: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指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边远地区的蒙古族、维吾尔族贵族),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发给敕命。  相似文献   

5.
光绪年间官员履历单选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制,凡文武官员升迁调补时,例由吏、兵二部奏请引见,并附呈各该官员的履历单。它记录了该官员的籍贯、身世和经历,是研究清代人物及其有关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现选刊部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代表性人物的履历单,供研究参考。少数履历草原有朱笔批注,编排时均以“原注”录于文后。  相似文献   

6.
万琰 《青年记者》2017,(23):14-15
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首先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广告分析,指出符号意义本质上是由特权阶级人为建构的,并将渗透了意识形态的符号文本称为“神话”.①他将索绪尔的“能指加所指等于符号”视为符号表意的第一系统,并指出第一系统中的符号在进入第二系统后则变为一个纯粹的能指,与之对应地产生一个新的所指.巴尔特把它称为“内蕴意义”,也叫“隐喻”,而广告符号则正是通过“隐喻”进行意识形态价值的运作.  相似文献   

7.
清王朝在管理其官员上,采用的是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这种制度把各级文武官员先划分为九个级别,每个级别称为品,每品又分为"正"和"从"两级.这样从正一品开始,之下依次为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等,直至从九品,合为九品十八级.有低级官员不能列入几品之内者,称做"未人流",附于从几品之后.  相似文献   

8.
在现今物质丰富的社会,人们对物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上,而更追求对物以外的价值,即符号价值的消费。符号消费的行为带来的是对生活的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变异”的产品。本文以抗战“雷剧”为例,结合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的内容,以及符号学的相关知识来对这种“变异”产品的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赵芳 《湖北档案》2008,(10):37-39
1924年4月,在古都洛阳的直鲁豫巡阅使署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好一派道家气象。大厅里,一个前额光秃,蓄着八字须,双目炯炯的“大帅”手按着指挥刀,在香案前分批接受众人的祝寿。来祝寿的.除了他直属的文武官员外,还有来自各地的督军、省长、镇守使和其他显赫人物,真是济济一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联合国脱贫宣传文本“Urgent Solution for Urgent Times”(中译名:紧急时刻紧急行动)为样本,使用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的方法,从角色主题、行动主题、场景主题三个层面解析文本所包含的幻想主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符号关联、符号转喻、符号隐喻等符号修辞策略,最后在应用层面提出后疫情时代中国如何向世界讲好“脱贫故事”的三点启示,分别是“在生活细节中讲述脱贫成果”“在行动方案中建构共富话语”“在话语关联中拓展脱贫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出发,理解“审丑”现象中引导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消费的表征。“审丑”现象中的消费主要通过符号意义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来完成,具体体现为情感符号消费、社交符号消费、社会符号消费三种形态。研究发现,在资本的控制下,以流量逻辑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出现了这种倾向:事物的美丑已不再重要,我们进入了“审丑时代”,并引起大众的精神迷失与集体无意识,其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引领”,是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文化资本演化、裂变、提升的全新导向思维和战略决策.在新媒体语境中,各种利益诉求交织,多元价值取向杂糅,庞杂的象征与符号对应着混沌的现实.“文化引领”着眼于不同价值维度的合理性因素,整合文化领域的精神力量,以推动全社会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相似文献   

13.
清初,文武官员克扣成风,竞相效仿攀比,属兵隶民敢怒而不敢言。雍正帝即位后,对克扣肥己的官员严谕惩处,内外臣工为之一震。官员克扣钱粮,往往借行使公务之机,巧取暗剥。雍正六年(1728),清政府筹备用兵西北之军需,甘肃金县试用知县王锡九等在向民人采办粮草...  相似文献   

14.
媒介传播中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力 《青年记者》2006,(14):30-31
市场经济的渗透在媒介传播中主要表现为消费文化的日益增长。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这种消费符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需求的自然性、功能性消费行为,它是一种符号体系,表达、体现或隐含了某种意义、价值或规范。这种在消费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为和物质符号体系,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消费文化。①消费文化的核心是对消费者的引导和操纵,以便使他们淹没于通过媒体特别是电视创造的“符号”和“形象”之中。其目的是使大众生活脱离现实的“模拟”世界。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媒体使消…  相似文献   

15.
黄能馥 《中国博物馆》2006,(4):13-15,22
中国服装发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已有衣冠鞋覆和丰盛的首饰佩饰,原始的龙图腾崇拜已在服装上得到反映,夏朝服饰已出现象征王权的十二章纹,周代已有完善的官服制度。战国赵武灵王为强化军队而实行“胡服骑射”,东汉明帝制定官服制度.儒家服饰理论从此在全国全面贯彻执行,南北朝汉服与胡服交流,对隋唐服饰文化的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宋明理学使中国服饰文化趋向保守,明清“江南三织造”使宫廷服装技艺达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16.
聂明娥 《兰台世界》2007,(8S):71-71
咸丰三年(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逐渐壮大,据史料记载:是年1月12日,“东王杨秀清督翼王石达开、检点黄玉昆、李开芳、林凤祥、指挥罗大纲等以地雷炸塌武昌文昌门城墙,占领武昌城,全歼清军6000余人,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市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总兵王锦绣等文武官员败死”[1]。  相似文献   

17.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女性符号成为电视广告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该文对电视广告中女性符号的消费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维度审视了电视广告中女性符号的消费.  相似文献   

18.
徐园媛 《东南传播》2011,(8):160-162
消费社会的来临,让电视做为一种商品同样具备了过度和符号价值两个显著特征。媒介的严重过度,加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电视符号价值,几乎让众多电视节目淹没在大众传媒的海洋中,娱乐至死。真人秀的电视手法,让电视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泛真人秀的时代。借鉴真人秀的成功,少儿电视节目在消费社会,更应该以“真”的纪录、“人”的故事、“真人秀”的策划重塑内容、立足观众、打动市场,跟上新时代少年儿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按照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这两大分类对“网瘾之戒”中的镜头进行实例分析,研究人物话语所代表的语言符号以及人物表情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意义,并且通过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探讨电视新闻文本是如何将其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来与大众沟通的. 本文实例分析“网瘾之戒”中“被访者镜头+空镜”“被访者镜头+记者镜头”“被访者镜头+被访者镜头”这三种镜头组合方式的运用,从镜头内部以及镜头之间的联系剖析其产生的效果和传递的符号意义,从而发现不同组合方式在传递符号意义时的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20.
熊磊丽 《新闻世界》2012,(6):244-245
消费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及其主导地位的形成,极大改变了文学与市场的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郭敬明”俨然成为一个把商业写作和消费生活一体化、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消费文化符号。笔者认为,在如今已经被过度娱乐化的市场中,郭敬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非常清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作为“明星”、“作家”、“出版人/商人”的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